-
美國變相承認監聽德總理私人手機 默克爾連夜質問奧巴馬
關鍵字: 默克爾棱鏡門美國監聽默克爾手機被監聽美國國安局奧巴馬棱鏡監聽門斯諾登最新消息德國總理默克爾23日連夜打電話質問美國總統奧巴馬,美國國家安全局是否在監聽她的手機,大西洋兩岸爆發激烈外交沖突。
在美國福布斯全球最具權勢人物排行榜上,奧巴馬與默克爾分居第一、第二位,世界媒體因此將這場沖突稱為“世界上最具權勢的男人”vs“世界上最具權勢的女人”。德國《明鏡》周刊23日在網站刊文稱默克爾的手機可能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目標,危機如野火般迅速延燒,默克爾向奧巴馬說了很多硬話,聲稱若監聽屬實將是“對信任的嚴重踐踏”、“完全無法接受”。
美國看上去很心虛,白宮發言人說,奧巴馬向默克爾保證“現在不會監聽”、“將來也不會監聽”默克爾的手機通信,這被解讀為對過去監聽的證實。默克爾是“手機控”,德國媒體稱,攻擊她的手機就是“攻擊德國的政治心臟”。
就在本周,法國和墨西哥已經因為美國的監聽向美國發了脾氣,24日28個歐盟國家首腦齊聚布魯塞爾,荷蘭首相稱“完全支持”默克爾。峰會可能變成一場對美國的批斗大會。
另據英國《衛報》披露,美國情報機構24日被爆曾經監聽至少35名國際政要的電話。《衛報》的主要消息來源據信仍是“監控門”揭秘者斯諾登。
根據當天被披露的有關機密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鼓勵白宮、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防部等核心部門官員“分享通訊錄”,以便NSA能夠將外國政治和軍事要員的電話納入監聽系統。這份標注日期為“2006年10月”的文件指,有一位未具名的美國官員向NSA提供了200多個電話號碼,其中包括35名國際政要的號碼。NSA立即展開了監控工作。
NSA的備忘錄顯示有關的監控“并非孤立事件”,備忘錄同時承認,監控外國政要的工作“并沒有提供多少可供報告的情報”,但仍表示歡迎繼續提供有關“聯系信息”。目前,這35名國際政要的身份尚未曝光,也還不清楚這其中是否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巴西總統羅塞夫等人。
德國媒體曝光默克爾手機遭美國監聽,默克爾同奧巴馬通話措辭強硬
柏林之怒
“你好,巴拉克,我是安吉爾,我們需要談談……”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4日試圖勾勒出默克爾與奧巴馬通電話的場景。不過,各種跡象顯示,真正的情形可能遠沒有這么平和。
默克爾的發言人23日晚間公布了默克爾與奧巴馬的通話內容,默克爾稱,“如果屬實,這種做法必須立即停止”,如果監聽屬實,那將“完全不可接受”,“是對信任的嚴重踐踏”。白宮發言人卡尼迅速舉行記者會,他閱讀已經準備好的聲明,字斟句酌顯得十分謹慎,他稱奧巴馬已向默克爾保證美國“現在沒有監聽”、“將來也不會監聽”默克爾的通信,強調“美國非常珍惜我們與德國在許多安全挑戰上的密切合作”。英國《每日郵報》稱,一場外交爭端隱現歐洲,世界最具權勢男人竊聽世界最具權勢女人——也是其堅定的盟友——的新聞,在兩個大陸敲響警鐘。該報認為,白宮沒有明確排除過去默克爾的通信遭竊聽的可能性。《紐約時報》24日稱,白宮安慰默克爾說“現在沒有”監聽、“將來也不會”監聽,等于證實過去的監聽。
“朋友,夠了!”德國《西北日報》24日的報道盡顯德國的怒氣。24日,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召見美國駐德大使艾默生,要求美國全面解釋,要美國情報機構作出承諾。德國《圖片報》稱,出于抗議而召見美國大使,這在聯邦德國戰后歷史上尚屬首次。當天德國聯邦議院還舉行特別會議,討論美國安全機構可能監聽默克爾手機事件。委員會主席奧佩爾曼稱,“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控已完全失控”。
“默克爾親自、直接并強烈向奧巴馬抱怨。這是因為她有確鑿證據和法律信心。”在德國《斯圖加特日報》看來,美國已經無法否認。德國《波恩總匯報》24日評論稱,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是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的恥辱,現在德美關系必須重新評估。德國《世界報》將美國監聽默克爾的手機視為“對德國安全部門的一記耳光”,報道說,最近還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像默克爾這樣為美國備受爭議的監聽活動大力辯護,如今這種信任被完全動搖。《南德意志報》則稱,“對默克爾手機的可能監聽是所能想象到的最大侮辱”。《明鏡》周刊說,德國所有黨派的政治家都勃然大怒。德國防長德邁齊埃24日警告,如監聽屬實,將意味著跨大西洋關系“真的很壞”,“我們難以回歸正常”。
為何默克爾如此惱怒?英國《衛報》說,默克爾是手機控,為此還博得“手機總理”的外號,許多外交活動都通過手機進行,她甚至在2011年對德國雇主協會發表講話時忘記關掉手機。德國《南德意志報》24日稱,默克爾的手機是德國的一個控制中心,攻擊德國總理的手機就像攻擊德國政治心臟。
默克爾的手機是德國的一個控制中心,攻擊德國總理的手機就像攻擊德國政治心臟
柏林之怒燒至華盛頓之際,巴黎之怒尚未消退。本周一,奧巴馬剛與法國總統奧朗德通了電話安慰巴黎,法國《世界報》披露的“美國監聽法國7000萬條電話通信”引發波瀾。24日,28個歐盟國家領導人聚集布魯塞爾舉行峰會,由于兩起監聽丑聞,峰會主題悄然改變,可能演變成對美國的批判大會。路透社說,法德已經因對美國的憤怒而走向團結,美國《華盛頓郵報》擔心“美歐對抗”加速。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對德國《圖片報》說,美國情報機構缺乏控制與“獨裁式民主政治”沒什么兩樣。歐盟司法專員雷丁稱,歐洲需要數據保護改革防止竊聽,這將是歐洲的獨立宣言。
《紐約時報》24日評估,監聽默克爾的消息如果證實,對美國將是“一場災難”。《華爾街日報》稱,德國是七國集團成員之一,是歐洲主導性的經濟力量,從應對歐元區危機到跨大西洋自貿談判都是華盛頓至關重要的伙伴。默克爾在全球熱點問題如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的會談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也是美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所在地,2011年,奧巴馬在華盛頓為默克爾舉行了國宴。文章說,考慮到兩國關系之深以及德國對美國的長期支持,不清楚為何美國情報機構瞄準默克爾。
下一個是誰?
“美國總統奧巴馬必須從現在開始習慣一種新的演練:拿起電話,傾聽另一位外國領導人對猖獗的美國監聽長篇累牘的抱怨。”法新社24日報道說,周一是法國,周三是德國,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抱怨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聽他們電子郵件和電話的美國盟友會是誰。美國《全球郵報》寫道,斯諾登披露的內容一滴滴流出,匯成白宮的大麻煩,令其所謂“拯救了布什時期銹跡斑斑的海外關系”的說法落空,曾被大西洋兩岸歡呼為一位英雄的奧巴馬正被證明,他和布什沒那么大不同。
24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認為美國情報機構沒有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竊聽,“日本政府一直為保護信息安全采取適當的措施,(安倍首相)完全沒問題。”就日本是否向美國方面就有無竊聽進行核實的問題,菅義偉聲稱“沒有考慮”。
日本對美國的信心很可能被證明是“一頭熱”。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4日刊文說,根據主導斯諾登泄密事件報道的英國《衛報》外交編輯朱利安的說法,只有5個國家免遭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的入侵,分別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該報稱,對澳大利亞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安全名單”上的國家并非都這么樂觀。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4日報道,該報追問了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海登,詢問美國情報機構是否監聽英國首相卡梅倫,海登回答說,“我們沒監聽卡梅倫首相的通信。”該報進一步追問美國過去是否監聽卡梅倫,海登稱,“沒有”。
奧巴馬接默克爾電話的那一天——10月23日——本來應該是他設國宴接待巴西總統羅塞夫訪美的日子,但美國情報機構監視羅塞夫郵件的丑聞被媒體捅出,羅塞夫要求美國道歉的條件未被滿足,她高調取消訪美。據法新社報道,曝光斯諾登事件的記者格林沃爾德近日表示,拉美所有國家都是美國監控對象,而每一監控案例都將逐一公布。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竊聽他國領導人被接連曝光,以后還可能爆出對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國家的監聽,因為美國情報機構對其他國家政府的竊聽應該是系統性的。
“默克爾很重要,如果美國沒監聽她的通信,那只能是因為沒能力這么做。”前美國中情局官員約瑟夫24日對法新社的這番話似乎預示了更多危機將到來。
德法兩國同遭美國竊聽讓大西洋兩岸關系緊張,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或也是美國目標。
帝國之危
“令人驚愕。”《愛爾蘭時報》24日援引該國總理肯尼的話如此評論默克爾手機可能遭美國監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簡斯對法新社說,現在新聞中有很多監聽事件,這將增加公眾對美國的憤怒。據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報道,美國國務卿克里23日訪問羅馬,意總理萊塔施壓克里解釋“美國情報機構是否非法攔截意大利電信數據”。法新社24日報道稱,將于周五出版的意大利媒體披露,意大利政府遭美英監聽。在美國近鄰墨西哥,對美國的不滿也在加劇。據墨西哥《宇宙報》報道,墨執政黨革命制度黨主席卡馬喬23日表示,美國政府針對墨官員遭竊聽事件的解釋截至目前都十分有限,令人無法接受。
美國《全球郵報》24日稱,被削弱的外國領導人在迅速利用NSA的尷尬。英國《衛報》23日說,一個星期內第三次,奧巴馬不得不試圖安撫親密盟國的領導人,這些親密盟友發現美國監聽他們的國家。當竊聽丑聞的洪水勢將淹沒白宮時,這引發一個問題:通過此種秘密竊聽得到的談判優勢,是否值得華盛頓付出現在遭受的名譽損失?報道說,每一次揭秘,都令美國的軟實力出血,而其硬實力或隨之削弱。文章還提出另一個問題:在21世紀身為美國的盟友意味著什么?德法屬于北約伙伴,兩國的軍人在阿富汗與美軍出生入死,而墨西哥則在和美國聯手同毒梟血戰。卡塔爾半島網24日解讀說,監聽在國際政治中是一種常見現象,但最近披露的自鐵幕被打破、蘇聯解體之后無人匹敵的超級大國頻頻監聽他國事件,使美國顯得日益虛弱。看上去華盛頓在不顧一切確保美國的權力。
霍爾特曼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至今沒有對竊聽進行公開、認真的道歉,這是一種帝國的傲慢。但美國已經是一個衰弱的帝國。包括德國等國家敢于抨擊美國,說明美國已經不再呼風喚雨。美國如今面臨“憤怒圍城”,這對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危險。帝國的統治不可能長期在憤怒——尤其是盟友的憤怒——下得以維持。
- 責任編輯:張廣凱
-
為避免海外“相殘”,這些中企正在行動起來 評論 34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評論 110特朗普又要退?“大家都看向中國” 評論 141“共和黨拿下眾院,特朗普將擁有超級執政權力” 評論 208“特朗普還沒上任,美國在這里已落了下風” 評論 71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