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楚楚:夾在美俄之間的沙特,到底怎么想?
關鍵字: 油價國際油價沙特沙特石油歐佩克歐佩克減產頁巖油頁巖氣油價暴跌、盧布崩盤,從一開始起,各種陰謀論、陽謀論就滿天飛。沙特作為主要產油國,無疑是關鍵玩家之一,也是眾多猜測的焦點。
本周,國際油價刷新五年低位之后,終于在周三、周四幾度回升。沙特石油與資源部部長阿爾納米周四稱,油價的下跌是暫時的。此言一出,油價再次上漲。截至12月19日晚,布倫特原油漲幅3.56%,紐約原油期貨漲幅4.45%。然而,鑒于美油產量居高不下——英國石油公司估計美國原油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13.0%,目前主要機構還是看空者居多,油價逆襲仍然只是“浮云”。
沙特石油與資源部部長阿爾納米
油價暴跌的背后,到底誰是推手?
兩個月前,普京曾痛斥沙特與美國合謀“做空”油價,旨在通過經濟制裁與油市頹勢的雙重打擊,倒逼莫斯科向西方“服軟”,撤兵東烏克蘭。
18日,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宣稱,“油價持續下滑是政治陰謀”,“近期下跌不只是經濟因素所致”。此前,不少輿論曾將俄羅斯在中東的傳統盟友——什葉派伊朗視為沙特與美國“石油陰謀”的另一重點打擊對象,并預測,由于伊朗外匯儲備不足、承壓能力弱(若要保持國內收支平衡,伊朗需要把油價維持在131美元/桶的水平,而沙特僅需104美元/桶),以“核妥協”換取資金源勢必成為伊朗的唯一出路。
相比之下,歐美媒體的宣傳主調是“撇清美國”,路透社、《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紛紛指出,沙特壓低油價是一場“精打細算的豪賭”。明里沙特是與美國聯手“搞垮”共同勁敵,但暗里又可擠壓美國頁巖油市場,縱然沙特作為頭號石油輸出國不免要承受自己制造的壓力,但憑借9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基本可以“全身而退”。本月初,《華爾街日報》網站則發文稱,歐佩克對抗美國頁巖油“注定艱難”,暗示前者的“算盤”不會如意。
然而沙特方面卻連聲叫屈,近期《沙烏地日報》社論指出,沙特不肯減產是因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拒絕保價限產而做出的“無奈反擊”。文章還稱,由于美國頁巖油開采成本極低(11月,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即使油價降至42美元/桶,北達科他州主要頁巖產區照樣可以盈利),而且美國目前商品原油庫存不減反增,油價滑坡態勢難以扭轉。
18日,沙特阿拉伯通訊社關于沙特石油與資源部部長阿爾納米的采訪實錄則進一步明示,“將石油相關決定與政治意圖聯系起來的小道消息與分析是荒謬的”,甚至把責任推卸給國際油市的投機商,稱他們的惡意炒作才是導致油價劇烈震蕩的“罪魁禍首”。
如此看來,似乎這場油價“跳水”劇目的幾位主角都是受害者。沙特很冤,美國也很冤,伊朗很冤,俄羅斯更冤。
油價危機究竟有沒有陰謀?
筆者認為,就美國而言,這個時候發動“油價戰”并不符合其現實利益。
不少分析稱,美國經濟以消費為主導,能源行業比重低(接近經濟總量的10%),油價下跌帶來的消費增長超過頁巖油損失,因而美國是油價走低的最大贏家。但不應忘記,自19世紀末美國人發現石油以來,能源供應一直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之一,也是二戰至今確保其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基礎。
本世紀初,水力壓裂提煉頁巖油氣技術助力美國從能源進口大國轉變為供應大國,不僅增加了美國本土的能源安全系數,一雪70年代歐佩克禁運之恥,更重要的是,如若頁巖油產量保持強勁漲勢,全球能源市場格局的改變指日可待。而奪取全球資源主導權,進而鞏固“搖搖欲墜”的超級大國地位,正是當前美國的一項關鍵性戰略。
按照2012年11月國際能源署的報告,美國石油產量有望在2020年超過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然而6月以來的油價低迷走勢對頁巖油產業無疑是一個不利的信號,弄不好還會推遲美國攻占全球資源市場的進程。盡管戴文能源公司、大陸資源等頁巖油大亨相繼表示不會減產,但融資能力較差的小型企業能支撐多久就很難說了。路透社月初數據顯示,10月份美國發出的油井許可銳減15%,似乎是頁巖油產業縮水的前兆。
至于沙特鳴冤,也未必全是“得便宜賣乖”。沙特的低開采成本與高額外匯儲備確實可以助其“苦捱”一段時間,但是誠如伊朗石油部長贊加內所言,“要想把非歐佩克產油國排擠出油市,需要數年光景,絕非幾個月所能實現”。
近來,俄羅斯通過狂貶盧布、“向東突圍”等手段做“垂死掙扎”,有消息稱,俄方已經準備動用聯邦儲蓄基金應急,于是有了年度記者會上普京“油價跌到40美元也沒事”的豪言。經濟最脆弱的俄羅斯尚且不好對付,如果沙特壓價的“醉翁之意”還包括壓縮伊朗甚至美國石油份額,就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問題是,沙特真的愿意長期耗下去嗎?恐怕不盡然。
沙特的內憂外患
事實上,自三年前“阿拉伯之春”席卷中東,沙特國內新興中產階級與城市居民“介入政治”的呼聲高漲,與戀棧權位的沙特家族及瓦哈比教士階層矛盾尖銳。為了坐穩江山,王室不得不增加石油紅利支出以安撫民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倘若2015年油價回升無望,沙特或將面臨財政赤字,當前的“維穩財政”恐怕難以為繼,國內動蕩暗流隨時可能浮出水面。
外交方面,由于沙特的海灣盟友并非各個“財大氣粗”,倘若沙特持續以歐佩克“大佬”身份壓價,難保安曼、巴林等外匯儲備較少的海灣產油國不會與“盟主”反目,而后院不保,沙特的“地區大國夢”也就只能成為空談。
可見,沙特遏制對手的難度極高,同時還要擔著國內動蕩、盟友離心的風險,即便油價低迷真是沙特策劃的“賭局”,那也是一場“高危賭局”。
一些學者認為,時下的油價危機很難歸結于單一國家或某幾個國家的單方面操縱,而是全球實體經濟下滑、油氣產能過剩背景下,能源供需失衡的產物。
無論沙特對最初的油價滑坡是否負有責任(英國《衛報》曾報道,美國國務卿據稱今年9月與沙特國王阿卜杜拉達成協議,沙特的原油售價將低于市價),但是油價下跌幅度之大、周期之長(迄今未能得到有效疏導),它與其他產油國都難辭其咎。
委內瑞拉石油部長拉米雷斯接受阿格斯(觀察者網注:全球最大的獨立能源報價和分析公司)記者采訪時表示,“油價下跌對誰都沒有好處”。然而大小產油玩家仍在主動或被動采取著“死磕到底”這一傷人傷己的策略,說到底,是信任缺失與“零和”思維在作怪。
日前,阿爾納米聲明“對于沙特或者歐佩克而言,采取任何減少自身市場份額、增加他國市場份額的措施都是很艱難、甚至不可能的事”,折射出幾個產油大國的心聲。其實,保價限產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誰也不敢冒單方面減產的危險,一旦本國減產而對手不減,那么非但油價不會回升,自身的市場份額反會被對手趁機吞噬。于是,不計代價地拆臺式競爭進一步拉大了供需差距,油市回穩遙遙無期。
一言以蔽之,若歐佩克成員國之間、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老牌石油大鱷與頁巖油巨頭之間不能盡快加強互信,達成保價協議,那么,各產油玩家都會成為這場危機的制造者和受害者,不僅僅是俄羅斯或美國頁巖油氣企業。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踏上國土這一刻,我們安全了!” 評論 5伊朗對以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90%擊中目標” 評論 690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評論 211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評論 143歐盟想“邊打邊談”? 評論 159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