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約瑟夫·奈:妖魔化競爭對手是一個巨大錯誤,意味著你的頭腦并不清楚
最后更新: 2024-05-08 23:39:55【編者按:6月份以來,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和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到“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美國政府及民間人物密集訪華,似乎透露出美國對華關系破冰的幾分誠意。然而,7月28日,美國總統拜登首次啟用“總統提取權”,宣布向臺灣當局提供價值3.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挑動臺海緊張關系。
中美關系將迎來轉機還是繼續惡化?近日,“軟實力”概念提出者、前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教授約瑟夫·奈,借中文版新書《軟實力與中美競合》出版之機,就中美熱點話題接受了觀察者網的對話。
在中美關系的冰點時刻,約瑟夫·奈在對話中繼續倡導中美競爭性合作,并提醒中美兩國要在核控方面展開合作,避免滑入戰爭,也建議兩國擴大多層次交流以避免妖魔化對方,凡此種種,觀點頗具建設性。
但是,在臺灣問題、俄烏沖突以及“一帶一路”等議題上,他仍是美國主流價值觀的支持者,與我們的認知存在明顯分歧。在中美關系緊張之際,了解美國重磅學者的觀點確有必要,觀察者網分享對話全文,供讀者參考。特別感謝中信出版社編輯梁明月為此次對話提供的幫助!】
約瑟夫·奈,軟實力概念提出者、前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院長
【對話/觀察者網 高艷平】
觀察者網:我們想從您家收養中國廣西女孩的故事開始。如果您不想回答,我們可以忽略這個話題。她今年有23歲了吧?您能告訴我們她近況如何嗎?她是否對您對中國的態度、觀點和研究工作產生過影響呢?
約瑟夫·奈:當我兒子和兒媳發現他們無法生寶寶時,他們就申請從中國領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7個月大的時候就來到我們家了。現在她快大學畢業了,她是個很優秀的女孩。他們一家人目前住在舊金山,我一年能見到他們兩三次。
她給我們全家人都帶來了溫暖,我們非常愛她。她的到來肯定會影響我們一家人對中國的感受,但是,我對中國的感受并不是由我的孫女麥琪決定的,而是由一些更宏大的政治問題所決定,不過她的確在這方面產生了某種影響。
中美大國競爭還會持續十年左右
觀察者網:很高興聽到她的近況,我們進入正題,從您新出版的《軟實力與中美競合》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您一直強調中美關系的競爭性合作,并且提出軟實力并不一定是零和博弈,也反對中美之間的新冷戰話語。這些跟中國對中美關系的立場很接近。然而最近幾年中美關系日漸緊張,面臨脫軌風險,您認為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約瑟夫·奈:我們可以從歷史角度來看待我們兩國之間的關系。我們一共經歷了三個為期二十年的周期。
還記得嗎,兩國在20世紀50年代實際上是處于戰爭狀態的。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與毛澤東會晤之后,我們基本上是一種合作關系,我們共同對抗蘇聯。從1990年代到本世紀初的十年,我們之間的接觸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此后一直到今天,我們開始了第四個周期,第四個周期的主題是大國競爭。看一下前三個周期就知道,以大國競爭為主要特征的第四周期可能還會持續十年左右。
大國競爭并不一定是零和博弈。美中兩國在一些領域是有共同利益的,維護全球經濟健康、保持金融穩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領域,如應對氣候變化、抗擊大流行病以及防止核擴散等。
2021年3月的中美戰略對話,堪稱中國首次直面對美競爭的宣言書
因此,即便在大國競爭時期,我們仍有許多領域是需要合作的,這就是我把美中關系稱為合作性競爭關系的原因。我們必須面對競爭存在的事實,但這并不應該妨礙我們展開合作。
中美核武管控合作做得還不夠
觀察者網:今年4月您重新提到1986年寫的《核倫理》這本書。對比1980年代時,您說,“時代不同了,但基本的核威懾適用性悖論仍然是一樣的”。如何理解這句話,當前的中美緊張關系和1980年的美蘇對抗有何異同?
約瑟夫·奈:在美蘇核競賽時期,美蘇兩國花了很長時間才制定出行動規則(指1972年美蘇簽署《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 (Treaty on the Limitation of 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s)。兩國的軍備競賽,導致了局勢的高度緊張,此后兩國逐步走向軍控并建立起磋商機制。
不過,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核競爭還沒有達到美蘇當年那樣激烈的水平。中國目前正在充實其核武庫,我認為華盛頓和北京都已經認識到,兩國并不需要擁有同等規模的龐大核武器來建立威懾。
一般來說,如果有一兩枚核武器在美國的城市爆炸,就足以威懾美國人;對中國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問題在于,我們該如何制定規則來管控核武器,避免走向失控。截止目前,我認為美國和中國在制定此類規則方面做得還不夠。我希望這可以成為中美兩國展開合作的一個領域。
拜登政府的表現比特朗普好
觀察者網:您在2020的著作《道義問題?從羅斯福到特朗普總統的美國外交政策》中建立了一套美國總統道德決策的記分卡。就美國對華政策而言,按照您的評判方法,什么決策算得上道德決策?能否舉美國對華政策的正反例子說明?
約瑟夫·奈: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應該看總統的動機或目的,再看他們使用的手段,以及采取的行動所帶來的后果。看看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其目標并非改變中國或制服中國,因為這種目標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勢必會引發沖突。
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就說,美國對華政策的目標是競爭性共存,這一政策對美中雙方都有好處。如果你看看美國使用的手段,我們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卷入與中國的直接軍事對抗。再看執行該政策的結果,一段時間內,美中兩國能夠對全球經濟和本國發展做出貢獻,并且避免了對兩國、甚至全世界造成威脅。
至于特朗普政府,我發現他在陳述自己的目標和執行政策的時候經常糊里糊涂。我想拜登政府做得更好。
對俄制裁帶來去美元化風險,是值得的
觀察者網:許多評論人士認為美國的軟實力下降了。烏克蘭戰爭就是一個例子,至少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說,美國的軟實力在此次危機中被明顯削弱了。一方面原因,到目前為止,美國并沒有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來推動俄烏和談。相反,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巨額軍事援助。另一個原因,美國將美元武器化,并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這導致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南方國家的去美元化浪潮。
然而,您最近在接受《世界報業辛迪加》對話時提到拜登總統在俄烏戰爭問題上處理得不錯。您能再解釋一下這個觀點嗎?在2009年的一篇“巧實力:融合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文章中,您提到:美國在冷戰中巧妙運用巧實力,最終蘇聯解體、柏林墻被推倒。那么在您看來,美國將如何展現自己巧實力,來推動解決俄烏危機?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蘇堤 
-
“他被指控受賄10億盧布”
2024-05-08 23:08 俄羅斯之聲 -
震撼場面!上萬名塞爾維亞群眾走上街頭 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到訪
2024-05-08 22:39 中國外交 -
日產CEO:中國車企強大了,我們陷入生存游戲
2024-05-08 22:38 新能源汽車 -
“這么對中國,歐盟很快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2024-05-08 22:34 新能源汽車 -
習近平主席對塞爾維亞國事訪問成果文件清單
2024-05-08 22:24 中國外交 -
習近平出席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舉行的歡迎宴會
2024-05-08 22:23 中國外交 -
“我們這些操作不得人心,所以拉美國家才更愿意找中國合作”
2024-05-08 22:03 美國一夢 -
“美禁令未必有效,57%含新疆棉樣品被標僅用美國原料”
2024-05-08 21:48 -
習近平同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舉行會談
2024-05-08 20:59 觀察者頭條 -
兩名烏軍軍官涉嫌企圖暗殺澤連斯基被捕,美俄回應
2024-05-08 20:44 烏克蘭之殤 -
美撤銷部分企業對華為出口許可證,商務部回應
2024-05-08 20:19 華為 -
習近平同武契奇共同會見記者
2024-05-08 20:17 中國外交 -
泰國新衛生部長上任首日:重新考慮大麻合法化政策
2024-05-08 19:53 禁毒戰爭 -
習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建設首期6項舉措
2024-05-08 19:22 中國外交 -
兩年資金外流30億美元,烏克蘭農民為逃稅竟出這些“奇招”…
2024-05-08 18:40 烏克蘭之殤 -
兩國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
2024-05-08 17:55 -
以代表威脅:若聯大通過,美國將停止資助聯合國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錄 -
習近平檢閱塞爾維亞儀仗隊
2024-05-08 16:53 -
習近平:相信這次訪問必將開啟中塞關系嶄新的歷史篇章
2024-05-08 16:45
相關推薦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67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14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72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55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4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