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武: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維九伐中原,為什么都勞而無功?
關鍵字: 三國蜀漢隆中對諸葛亮荊州漢中岳飛【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蕭武】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想,劉備一方的戰略規劃是跨有荊益,然后兩路出兵,一路是從荊州北伐,直指宛洛,一路是從以漢中為基地,進取關中。同時還要聯絡東吳,在東線出兵策應,使曹魏首尾不能相顧。這三路中,作為主力的,實際上是荊州方向的這一路,東線和西線都只是策應和牽制。
事實上,割據四川如果要在戰略上保持進取能力,荊州和漢中兩個區域也是必須始終牢牢掌握著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這個計劃都要失敗。但這兩個戰略要點又有緩急先后,失去荊州只是失去了北伐的主要戰略支撐點,如果失去漢中,四川就完全陷入被動了,對北方政權來說,四川就是一頭待宰的肥豬。
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兩路出擊
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不僅是戰略位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荊州的開發程度是比較高的。不要說已經跨有荊益的蜀漢,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僅僅只占據荊州的劉表對東吳的優勢都非常之大,讓東吳君臣坐臥難安。所以,吳蜀雙方誰能占據荊州,誰就在長江以南地區的爭奪中占據優勢。
關羽走麥城,失荊州(圖片來源:94版央視《三國演義》截圖)
東吳偷襲荊州得手后,蜀漢在戰略上就已經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了。東線對東吳的防線,夷陵之戰之前還在今天的襄樊、荊州一線,而在夷陵之戰后,就已經后撤到了今天的三峽一帶。根本無力出兵策應北伐。那么,剩下的以漢中為基地的北伐,其實勝算很小。所以,先主在失去荊州后,是很希望奪回來的,這才有了夷陵之戰。先主爭奪荊州失敗后,蜀漢對東吳的防線就已經后退到了白帝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東吳的戰略進攻能力。
所以,諸葛亮生前為蜀漢規劃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進,也就是像劉邦一樣,集中全部主力,出秦嶺,在關中與曹魏主力尋求決戰。這當然是軍事冒險,是孤注一擲,用全部國力來賭北伐的成敗。如果成功,就可以拿下關中,北伐就已成功了一半。但戰爭的風險在于,不光可能贏,還有可能輸。如果輸了,那么就全盤皆輸,連防御都沒有能力了,曹魏順勢席卷而來,蜀漢根本無力組織有效防御。
中策持重,不出秦嶺,而是繞開秦嶺出天水、隴西,爭奪雍涼。因為那邊的魏軍相對較少,取勝機會更大一些,而魏軍在西線的主力都放在長安。這條路線最大的好處是,就算失敗,也還可以退回漢中,不會全線轉入被動。更重要的是,從這條路線進退,沒有秦嶺那么危險,不太可能全軍覆沒,進退都有余地。以弱攻強,全師為上,這是必須的。
紅圈處為漢中和荊州,蜀漢北伐的兩個重要策源地
下策就是出隴西,向雍涼方向進取,因為這里不是曹魏重兵囤積的地區,所以可以在戰略上牽制敵人,迫使曹魏在關中的部隊救援雍涼地區,從而減輕漢中防線的壓力。這實際上就已經是以戰術進攻來進行的戰略防御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積極防御。
其實,這不只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想法,也是任何具備戰略規劃能力的將帥和領袖所必然具備的眼光。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實際上只有兩次是真正有進取關中的決心的,也就是走陳倉道那次和最后一次。其它三次都是以主動進攻來進行戰略防御,包括最接近勝利的第一次。因為只有在關中和魏軍進行戰略決戰,只要成功,雍涼二州就被切斷了聯系,傳檄而定是完全有可能的。不去關中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在天水,隴西一帶敵軍側翼用力,顯然不是真心實意的北伐。
諸葛亮正在撰寫《出師表》(圖片來源:94版央視《三國演義》截圖)
兵法云,虛虛實實,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那么短的時間內發動五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要說每次都是以和曹魏關中重兵集團決戰,那不現實,也不可能。但是,同樣的,要說每次都只是以戰術性的進攻來進行積極防御,毫無進取關中的決心,那也不可能。最后一次北伐所走的路線,很顯然就是要準備穩扎穩打,在關中和曹魏進行戰略決戰的架勢,只不過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戰略意圖未能實現而已,并不是沒有決心。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27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185“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144“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541安排10萬億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評論 18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