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值抗戰爆發77周年,舉國上下,回首歷史,悼念亡者。而7月1日,安倍政權以解禁集體自衛權,試圖讓日本重返戰爭之路之舉,顯示了日本右翼至今對歷史未曾有正確的認識與反思。
閱讀
-
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本文為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原中顧委委員于光遠2008年發表于《文匯報》的文章,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
閱讀
-
美國電視劇秋季檔剛拉開大幕,不少中國觀眾就通過視頻網站,第一時間看到了新的劇集。眼下,《國土安全》、《摩登家庭》、《生活大爆炸》等今年美國電視艾美獎獲獎熱劇的最新季,已經被國內視頻網站悉數引進,半數美劇通過網絡在中國落地。聲勢浩大的“美劇入侵”會不會搶了國產劇的飯碗?
閱讀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虹口區峨嵋路400號這一磚混三層樓凹形建筑,應該是當時日本海軍陸戰隊“海軍下士官兵集會所”。而名為“海軍下士官兵集會所”的峨嵋路400號是否可能也是一處軍直營慰安所呢?
閱讀
-
評論(6)
|
2013-09-24 09:50:59
奧威爾在其書信集《喬治?奧威爾:信里人生》中,提到了人生中的一些重要軌跡。至于政治傾向,他自述,“我或多或少是左翼”,并且“為社會主義奮斗是我的職責,盡管并非是發自內心地被吸引”。另一方面,奧威爾聲明自己“對極權主義感到恐懼”,他強調自己“從來不屬于任何政治團體”。
閱讀
-
人們總以為,不唯分數而論的美國高校錄取制度似乎距離公平更近。經典的美國夢中,進入常春藤大學也往往成為優秀的窮人家孩子向社會上層流動、爭取均等機會的關鍵渠道。而事實上,特權優先往往容許一個學業平平的學生輕易越過另一個成績優秀者而進入常春藤大學。那么申請美國一流大學時,什么樣的特權可以享有優先的權利?
閱讀
-
評論(9)
|
2013-07-30 18:02:24
聽說已去世40年的智利著名詩人聶魯達的死因又起波瀾,不由得想起61年前——1951年9月,他和蘇聯作家愛倫堡前來北京向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頒發“1950年度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接待委員會。
閱讀
-
即使在今天,印度公共服務、衛生和教育系統也是一團混亂。1/4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相比之下,中國的成人識字率是91%;1/3的印度人沒有電用,而中國是1%。印度在社會指標上落后于尼泊爾和孟加拉。印度在“金磚四國”里顯得格格不入:人均GDP不到中國的一半,不到巴西的三分之一,不到俄羅斯的四分之一。
閱讀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巴西曾一度遭受高通脹帶來的發展壓力,然而自去年以來這個“老對手”又找上門來。由于巴西政府公共開支很少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盡管約有4000萬巴西人加入到中產階級的行列,但是巴西公共財政赤字高企,連西紅柿都價高難得,巴西首都居民說……
閱讀
-
評論(2)
|
2013-03-21 11:14:55
幾經變遷的英國領事館在上海歷史上雖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但溯源究底,該館及其周圍地區終究不符“外灘源”之稱呼,今天之所謂“外灘源”景點也完全名不副實。上海的所謂“外灘源”很美,但若以為這真是外灘之“源”,那就誤導世人了……
閱讀
-
評論(0)
|
2012-11-13 09:00:30
由于忽視了階級要素,奈格里的“帝國”這一術語也頗為含混。事實上,對于人類解放事業而言,關鍵的問題不是擺脫階級分析,而正在于以恰當的方式恢復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方法,在于追問:基礎階級如何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控制組織,進而通過組織控制市場?
閱讀
-
評論(5)
|
2012-10-22 15:36:21
奧巴馬的“新新政”到底怎么了?為何他執政兩年的成績激怒的敵對人數會多于對其滿意的支持者呢?茶黨的崛起如何重塑了美國政治?斯考切波認為,奧巴馬政府欲大刀闊斧改革以應對經濟衰退,承諾改善醫保、高校貸款、金融監管等方面,但這些改革是復雜的,無法馬上看出成效。潛在受益者們不容易理解這些,而改革卻讓強大的利益集團和政治敵人警覺。
閱讀
-
評論(6)
|
2012-10-22 15:16:47
修己志仁是為政以德的基本前提。教民趨善是為政以德的主要手段。和而不同是為政以德的理想目標。孔子指出,君主“如不善而莫之違”,即不正確的話也不準人們違抗,那就是“一言喪邦”;子貢說孔子如果“得邦家者”,其理想是“動之斯和”,即不同主體互動溝通而達致和諧。這些顯然與史伯、晏嬰的觀點一脈相承。因此,孔子的“和而不同”雖然比較抽象,但以此作為“為政以德”的理想目標應是其題中之義。
閱讀
-
儒家道德中,君子平民之分的目標指向是君子,其道德要求是讓所有人都成為君子。現代社會在平等基礎上,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君子,所有人都成了平民,平民道德缺失的問題就進一步暴露出來。每一種價值都在自己那里得到正當性的說明,道德失范行為都能得到辯護。君子的消亡給儒家道德帶來了兩方面的打擊,一是主體道德難以建立,二是道德失去參照,這兩方面都構成了儒家道德的時代困境。
閱讀
-
評論(5)
|
2012-10-22 14:56:01
20世紀以來,許多中外學者紛紛指出,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普世價值;“中國的宇宙論和宇宙生成論似乎比其他宗教和神話更接近現代物理學的觀點”,“這種宇宙論把人們從各種震懾的教條和罪的戒律之下解放出來,讓他們跟宇宙形成了一種兩不相害的人性關系。”這些或許就是未來世界所最需要的東西吧。
閱讀
-
評論(0)
|
2012-10-22 14:28:48
從人口動態結構的角度講,人口變量對國力的核心經濟增長的影響,本質在于人口結構如何變化,而不在于數量如何增減。對于必將老化的人口來說,追求穩定的勞動力人口規模,相對年輕的勞動力人口結構,是保證一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積極條件。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