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 他,屬于千秋萬代
關鍵字: 林肯林肯傳記美國總統林肯亞拉伯罕·林肯【本文為《林肯傳》譯者序,原刊于2016年4月號《書城》。】
林肯剛過而立之年時,只是一位生活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西部青年。因情場受挫,他曾對自己的人生產生過深深的懷疑,在一封于1841年初寫給友人的信中,林肯稱自己“情愿一死了事”,只不過是“心有不甘,他尚且沒有做過任何一件事,可以讓世上任何一個人記住他曾經活過”。二十多年后,1865年4月15日,當林肯總統遇刺身亡,在耶穌受難日化身為漫長內戰的最后一位犧牲者時,他的戰爭部長斯坦頓也在為他禱告:“現在,他已屬于千秋萬代。”
林肯走進了歷史,成為無法繞開的歷史一頁。在1862年12月1日致國會的年度咨文里,林肯總統曾這樣講道:“我們不可能逃避歷史……這一場我們正在經歷的烈火般的考驗將譜寫出我們的命運,我們將為后世人永遠相傳,名垂青史,或聲名敗壞。”整整一個月后,1863年新年那天,林肯總統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簽字那刻,林肯告訴他的內閣:“如果我的名字可以永留青史,那就是因為這一法案,我的全部靈魂都寫在里面。”自此后,美國內戰這場保衛聯邦共同體的戰爭,就升格為吹響“自由之號角”的解放戰爭。在內戰結束后,林肯用他自己的生命以及在內戰中犧牲的六十多萬名士兵的鮮血,如他在葛底斯堡演講中所宣稱的,讓美利堅民族獲得“自由的新生”,同時也讓八十七年前的建國者所創設、并由“我們人民”賦予正當性的立憲共和國得以“永世長存”。
林肯總統
林肯,是美國歷史內的一道分水嶺,對于每一位生活在“林肯之后”的美國人而言,他都活在由林肯所奠定的憲法秩序內。不僅如此,由于美國兩百年前的建國憲法在經過林肯的“再造”后延續至今,所以,在林肯之后如何講述林肯,如何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中塑造乃至是“制造”出林肯,從來都是一個同當下政治斗爭息息相關的歷史敘事問題。當然,對于中文讀者而言,如何理解林肯也并不只是一個舶來自異域因而事不關己的問題。林肯帶領美國這個憲法共同體渡過內戰這場憲法危機,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回答了他在執政之初即提出、同時亦構成他畢生求索的問題——一個立憲共和國如何可能永世長存。由是觀之,每一位活在現代共和國內的政治公民,也都生活在林肯的憲法遺產內。特別應予指出的是,林肯總統也深知自己文治武功所具有的世界意義。早在內戰初期,在1861年7月4日致國會特別會議的演講中,林肯就指出,內戰的勝敗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聯邦共同體的分裂或延續,“涉及的不只是合眾國共同體的命運。它還向人類的大家庭提出了一個問題”。因此,中文讀者在林肯離開這世界整整一百五十年后閱讀林肯,仍是在理解一個同我們當下生活息息相關的偉人及其世界,當然,我們的閱讀也是在參與“制造”這個屬于“千秋萬代”的林肯。
林肯生在過去,屬于現在,而永遠活在未來。
二
為了紀念林肯誕辰兩百周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的埃里克·方納教授廣邀當代最杰出的林肯研究者,請他們由各自的視角出發去提供理解“林肯及其世界”的文章,最后結集出版為《我們的林肯:關于林肯及其世界的新視角》(Eric Foner, ed., Our Lincoln: New Perspectives on Lincoln and His World,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在為此書所寫的導言中,方納教授特別指出了美國當代林肯研究所呈現出的一種分裂。一個陣營是基于林肯檔案、以林肯為具體對象的研究,另一陣營則是研究19世紀(也即林肯生活世界)的學術作品,但問題在于,兩個陣營之間卻如同楚河漢界,不相往來。“這兩種學術趨勢——其一是重新興起的對林肯的關注,其二是對林肯世界的重新思考——卻依然是相互隔斷的。一方面,有些林肯研究者只是在輕描淡寫林肯的歷史語境,另一方面,專攻19世紀美國的歷史學家通常未能闡釋出他們的新作品對理解林肯所具有的意義。”簡言之,在方納看來,美國當下的林肯研究撕裂了“林肯”和“林肯的世界”之間的關聯,而要在林肯誕生兩百年后重新找回一個“我們的林肯”,就是要營造出可以溝通“林肯及其世界”之橋梁的新視野,這代表著美國當代最杰出林肯研究者的學術共識。
《我們的林肯:關于林肯及其世界的新視角》
Eric Foner, ed., Our Lincoln: New Perspectives on Lincoln and His World,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回到中文世界的林肯形象,我們也可以發現一種異曲同工的分裂。林肯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偉大的總統,也始終存在于我們的閱讀視野內,但我們的林肯形象也是作為一個個體人而存在的,仿佛他就是一個可以超越自身所處的歷史世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國夢乃至人生理想。甚至,我們還有一個更多地屬于大眾閱讀、兒童教育甚至心靈雞湯段子的“林肯”,在這種敘事中,林肯不過是“誠實(從不說謊)的亞伯”、“愛讀書(但卻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亞伯拉罕”、過著一種“失敗-失敗-再失敗-somehow卻變身為歷史偉人(說的更直接點,就是從‘屌絲’到‘高富帥’)”的奇幻人生。林肯曾說,“我們不可能逃避歷史”,但我們卻將硬生生地林肯同他所身處的歷史進程撕裂開來,而這種脫離歷史語境的林肯,同樣可以是“李肯”、“張肯”或者“楊肯”,是卡耐基筆下的林肯形象,更多地屬于“勵志術”或“成功學”,而不是“歷史學”。
三
歷史上的林肯生于1809年2月12日,此時正是杰斐遜政府的最后日子;辭世于1865年4月15日,此時距離美國內戰結束還不到一周的時間。林肯在這個世界上活了56個年頭,其中52年都是生活在美國西部邊疆州的。讀《林肯傳》可以知道,他出生于肯塔基州,全家人在印第安納由領地升格為州的當月遷居至該州,在林肯剛過成年時又搬至伊利諾伊州。在斯普林菲爾德,林肯渡過了人生的最長一段時光,1861年2月11日,林肯在踏入赴任華盛頓的旅途時曾向前來告別的“鄉親父老”致辭:“我在這里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從青年進入了老年……我現在要走了,不知道哪一天能回來,或者是不是還能回來。” 最終,林肯還是歸來了,1865年的5月3日,火車載著林肯這位內戰最后一位烈士的遺體重返斯普林菲爾德,林肯就安葬于此。林肯在華盛頓的日子,只有四年多一個月,他在1861年3月4日就職美國第16任總統,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而在林肯的白宮歲月內,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內戰這場“烈火般的考驗”中渡過的,內戰自1861年4月12日打響,這時距離林肯就職不過一月有余,而當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的李將軍向聯邦軍隊投降時,林肯遇刺的國之悲劇不日即將降臨。
以上是林肯人生的一個基本圖景,由此也可見有關林肯的一個基本史實:在林肯的有生之年,美國憲法的文本沒有發生一個字眼的變動。第十二修正案在1804年增修進入憲法,此時距離林肯降世還有五年之久;而令讀史者抱憾的是,林肯也未能活著看到第十三修正案寫入憲法,要等到1865年的歲末,這條林肯生前力推的廢奴修正案才得到最終批準。于是問題來了,我們應如何理解林肯在美國憲法史中的分水嶺地位?為什么一部自1776年以降的兩個半世紀的美國憲法史,首先要一分為二地分為“林肯之前”和“林肯之后”兩個歷史階段?又是在何種意義上,“林肯之前”是一段屬于遙遠過去的憲法史,而“林肯之后”就邁入了美國憲法的現代史乃至當代史呢?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66“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5“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07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