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驍天:原價300美元賣給中國報價28萬,但我們僅用半年就返銷美國了
最后更新: 2023-07-17 12:02:24在這幾年的新冠疫苗接種中,我們也親歷了一次肉眼可見的技術升級。2021年我國剛剛開始推廣新冠疫苗接種時,使用的還主要是滅活疫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為傳統技術的滅活疫苗,安全性在多種疫苗里仍然是最好的。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疫情前我國的疫苗技術與輝瑞等行業領頭企業出現了代差。
在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中國就決定進行飽和式救援,布局了多條技術路線。國家也投入了大量資源,幫助采用新路線的疫苗開展技術攻關及后續臨床實驗。在2021-2022年,這些方面的布局逐漸取得了成果。其中吸入式腺病毒載體疫苗、多價重組蛋白疫苗在真實世界驗證實驗中獲得了極佳效果。目前我們能夠接種的“第四針”,大部分是采用了這些新技術路線的新一代疫苗。它們的成功研發為未來與流行病的長期斗爭積累了重要工具。
萬眾矚目的mRNA疫苗,在三年的時間里同樣也取得了質的突破,不過受限于脂質體載體性能上的限制,目前其綜合表現還沒能超越國際上的頂尖產品。比較可惜的是,雖然我們在2022年下半年已經研發了很多的新一代疫苗,但相比于來勢洶洶的奧米克戎BA5、BF7毒株,這些疫苗推廣得還是太晚了一些,沒能阻止2022年底那如同海嘯一般的疫情浪潮。
吸入式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 圖片來源:businesswire.com
四價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圖片來源:神州細胞
單靠新冠疫情帶來的短時刺激,顯然不是振興整個行業的長久之計。隨著防疫逐漸走向常態化,疫情期間產生的技術進步也會找到新的用武之地。近幾年來,猴痘、埃博拉、流感等傳染性病原體輪番登場,我們所面臨的生物安全威脅儼然有加劇的趨勢。在防疫過程中大放異彩的測序技術、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技術,還將在防范未來的傳染病爆發中繼續發揮作用。
在這兩三年間,一些新興學科也正逐漸浮出水面,合成生物學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其實在疫苗的故事里,合成生物學就已經出場過。由于病毒不斷的突變,使用單一毒株的蛋白制作疫苗已經不足讓人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科學家們設計出了一種自然界沒有的蛋白,將多種毒株的抗原集成在了同一個蛋白分子上,成功開發了廣譜性更好的疫苗,這就是比較直白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思路。
再舉一個例子,在研究分子傳感技術過程的工作中,我們也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開發高性能的生物分子探針是提高檢測靈敏度的關鍵因素。而抗體這樣的天然分子,其性能存在一定的上限。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通過AI等計算機技術輔助的蛋白設計,突破天然分子的性能極限。
在前文提到的人工設計生化分子(包括探針蛋白/核酸以及抗體等藥物分子)之外,工程化微生物、用于醫學治療的工程化細胞、乃至于設計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體,都屬于合成生物學的研究范疇。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目前很多與合成生物學有關的研究仍處在早期探索階段。我國的科研機構在這一方向也已有相關布局,筆者所供職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就擁有全國最大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每年都能產出不少世界級的科研成果。
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和兩個不同的細胞表面蛋白分子發射相互作用,有望增強腫瘤治療的效果。圖片來源:義翹神州
除了我上面介紹的合成生物學外,在最近的三五年間,基于測序的腫瘤分子診斷、個性化免疫治療等技術,逐漸從PPT變成了大眾可以接觸到的產品,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技術的突破同樣也催生了一大批想在行業內產生一些影響的初創企業。雖然燒了不少融資,但也貨真價實地帶來了一批符合國家目前需要的新興工業產業。雖然它們不一定像傳統重工業企業那樣擁有大型廠房、重型機床,但他們生產的產品卻是如假包換的工業品。這些產品包含的附加價值相比于傳統日用品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十億雙襪子換一架飛機”的時代已經被我們甩在了身后。更為重要的事,此類產品生產過程所導致的污染物排放也比較少,有助于我國同時擁有“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
因為產業領域的長足進步,我國在生物相關行業的高薪崗位相比于本世紀初增長了數十倍。“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由一句略帶諷刺意味的預言,也逐漸變成了現實。
值得警惕的是,生物相關產業仍有許多環節尚不能完全實現國產化。尤其是在儀器設備方面,大規模細胞培養系統、細胞分析分選設備、高分辨率熒光顯微鏡、冷凍電子顯微鏡等高端大型設備仍然較為依賴外國公司。更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多少廣泛投入實用的生物技術是由我國科學家首先發明的,這也說明我們肩上的責任很重,能努力的方向還有很多。
在未來10-20年內,生物技術領域還有可能繼續出現突破,有望成為新興技術的培育土壤。樂觀一點說,如果能在其中的幾個子領域內,誕生像賽默飛、Ilumina、輝瑞這樣的國際知名龍頭企業,生物科技沒準還能成為我國新興工業的制高點之一及下一代工業革命的發力點。讓我們對這個可能產生眾多“顛覆性技術”的龐大產業方向持續保持期待,看看后面會不會發生更令人興奮的故事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50年來首次!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新發現古人類頂骨化石
2023-07-17 10:36 -
專訪英特爾高管:中國未來在RISC-V上一定會發展的很好
2023-07-16 15:05 觀網財經-科創 -
新一代飛行器搖籃!JF-22超高速風洞通過驗收,可復現30倍聲速
2023-07-15 21:38 航空航天 -
“千眼天珠”開啟科學試觀測
2023-07-14 10:46 -
可商業搭載!快舟十一號推出“訂艙”服務
2023-07-14 10:45 航空航天 -
全球首個!模塊化小型堆“玲龍一號”核心模塊驗收
2023-07-13 15:43 核電 -
中歐“微笑”衛星全面轉入正樣研制,計劃2025年上半年發射
2023-07-13 14:27 航空航天 -
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通用氫氧末級完成綜合性試車考核
2023-07-13 14:27 航空航天 -
刷新世界記錄!我國實現51比特量子糾纏態制備
2023-07-13 07:59 科技前沿 -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征
2023-07-12 10:57 -
法國將對中國贈送的月球科研樣品展開研究
2023-07-12 10:46 -
全國首例!通用量子計算機真機驗證通信網絡優化算法
2023-07-11 08:30 科技前沿 -
“拼”火箭嗎?起拍價:8萬元/千克
2023-07-09 20:47 航空航天 -
2023WAIC:多個垂直大模型亮相,大算力不可或缺
2023-07-09 13:40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
專訪數庫創始人:通用大模型發展到極致,還有漫長的過程
2023-07-08 17:18 觀網財經-科創 -
“網信國家隊”參展WAIC,有哪些看點?
2023-07-08 11:20 觀網財經-科創 -
世界最大!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有機玻璃球完成赤道層安裝
2023-07-07 15:11 -
一箭雙雕,我國天文學家破解“21厘米森林探測”難題
2023-07-07 11:38 科技前沿 -
“Chat”并不是全部,中國AI發展最終要走深向實
2023-07-07 07:49 觀網財經-科創
相關推薦 -
受中國影響,澳企要在稀土加工業務上發力了 評論 4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58“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92“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42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