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魯鄭:釣魚島爭端與東亞安全(下)
關鍵字: 釣魚島釣魚島爭端東亞安全中日關系美國國債民間保釣組織日本未來南京大屠殺釣魚島持久戰本文為作者在今年北京太平洋論壇的發言稿下篇,授權觀察者網首發,閱讀上篇請點擊鏈接。
四、建議與對策
1、對美國。對日矛盾已經上升到首要沖突,美國的威脅次之。中國既然選擇和日本攤牌,就需要全盤考量中美關系。簡言之,既要曉之于“力”也要曉之于“利”。
所謂“力”,一方面是中國軍事上的系列突破,另一方面就是中國持有的美國巨額國債。這兩個方面都能做到和美國玉石俱焚。美國顯然不會為了日本和中國走到這一步。所謂“利”,一方面是中國繼續購買美國的國債,另一方面在美國關心的國際事務中預以適度合作。比如阻止朝鮮、伊朗擁有核武器。
應該說,現在的美國內外交困。中東革命如同揭開阿拉伯世界仇視美國的“潘多拉之盒”,過去長期被壓抑的反美情緒借助民主化而狂烈地宣泄而出。革命后的阿拉伯國家迅速伊斯蘭化,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以色列日益孤立,其安全環境迅速惡化。國內則是經濟雖然復蘇,但仍不穩定,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所以這個時候,中國對美國的“力”和“利”牌,美國恐難以拒絕。更何況,美國是拿日本和中國交易,而不是拿自己的利益做交換,何樂而不為呢?
通過“力”和“利”,中國可以達到讓美國放棄在釣魚島問題上對日本的實質支持(美國現在只是臺面上保持中立)。事實上,只要美國幕后對日本表示美日安保協定不包括釣魚島,日本就再也不敢心存妄想。更何況中國搞定美國本身,將會給日本產生多么大的震撼!
2、有效地解決內部問題。這包括習近平主席上任以來掀起的反腐敗風暴,重啟群眾路線,密切關注民生。隨著中國內部問題的有效化解,達到內部穩定和團結,才能更好地應對外部挑戰。
3、逐步開放民間保釣運動。同時當民間進行保釣運動時,中國的海監、漁政船要進行護航。甚至不排除派遣海軍進行護航。一場小規模的沖突和對抗,也足以震撼日本列島。2013年7月來自青島的民間航海家翟墨在中國海警的保護下已經進行了嘗試。還要鼓勵漁民到釣魚島作業以及石油部門進行勘探和著手開發,同時中國的海監船也要進行護航。
4、中國的海監、漁政船要長期在釣魚島執行巡邏任務,日本船只接近要進行驅逐。
五、最終結局預測
中日釣魚島沖突由于雙方的堅持,仍然在持續中。顯然日本不會放棄國有化,中國自然也不會再退讓。雙方要么從過去“擱置爭議”的默契達到“共同控制”的默契,要么就是長期的對抗和經濟戰。
至于發生軍事沖突,可能性極小。一是沒有美國的首肯,日本絕不敢動武。美國現在承受不了中日開戰造成的全球經濟的代價,也會把自已逼到是否遵守美日安保條約的絕境。所以唯一的辦法就壓制日本。二是根據日本戰后憲法,日本已喪失以國家名義對外進行戰爭的權力。除非日本要先修改憲法。這就又牽扯到二戰后的國際秩序,美國也絕不會答應。三是中國向來恪守不打第一槍的策略,大規模派出的都是漁政、海監船。可以說事涉三方中國不會打,日本不敢打,美國不愿打。而中國在達到與日本共管釣魚島的階段性目標后,會在下一個歷史時機來臨時,徹底收復釣魚島。
六、從日本和德國差距看日本未來
首先,二戰后德國明智地接受了領土變更。根據西方崛起以后的戰爭規則,戰敗割地賠款是天經地義。德國不僅再次喪失了礦產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在17世紀以前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領土,以說德語的居民為主),更把高達三分之一的國土割給了波蘭——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200多公里。甚至德國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也有一部分成了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飛地。從東亞角度來看,更不可思議的是波羅的海中的烏澤多姆島由德國和波蘭所共有!二戰后的六十多年,德國從未對領土喪失提過異議。即使法國沒有和德國簽訂任何條約就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反觀日本,二戰后卻與東亞和遠東最重要的國家中國(大陸和臺灣)、韓國、俄羅斯產生了領土爭端。惡化的關系不僅令日本在亞洲陷入孤立,使其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意愿成為夢想,而且也徹底葬送了它未來希望成為正常國家的可能性:沒有中、俄的支持,日本根本無法擺脫美國的控制。
和如此之多的鄰國和世界大國交惡,不僅令日本國際政治空間大大縮小(本來,由于中國支持朝鮮,日本和韓國自是天然盟友,但卻由于領土爭端,日本竟然成為眾矢之的、孤家寡人), 經濟上也同樣損失嚴重。比如資源短缺的日本就無法得到俄羅斯的能源供應。這也是日本在和中國競爭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項目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經濟危機出現后,中國對世界經濟產生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德國也因為中國的拉動,很快走出低谷,保住了歐洲經濟龍頭地位。而日本卻由于領土爭端在稀土、旅游等方面一再受到中國報復。
其次,二戰后德國對戰爭責任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在德國,承認、反省、銘記納粹黑暗統治和大屠殺那段歷史,絕不允許悲劇重演早已成為主流社會的共識。為了讓年輕一代牢記歷史,德國還制定了系統、完善的法律和規范,通過學校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正視歷史、以史為鑒的人生觀。事實上,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的歷任總統和總理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從來沒有為納粹的侵略和屠殺行徑進行過辯解。
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從而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1970年,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表示“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這樣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國前總理科爾繼勃蘭特之后,雙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道歉。為教育后人,德國政府將多處納粹集中營遺址辟為紀念館,在教科書中增加揭露納粹罪行的內容。除了年年語言道歉和精神懺悔以外,德國還制定相關法律,防止納粹沉渣泛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先后向波蘭、俄羅斯、捷克等受害國,尤其是受害的猶太民族賠償了近550億歐元。
1970年,時任德國總理勃蘭特跪倒在華沙猶太人遇害者紀念碑前
今天,已經不再有多少歐洲人對德國曾經給自己造成的傷害耿耿于懷,倒是德國人自己牢記那段歷史,不斷反思并提高批判的層次。德國以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勇于自我反省,直面歷史,以史為鑒,付諸行動,方能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與尊重。正如德國總理施羅德在紀念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被盟軍解放60年活動的講話中所說,必須嚴厲抨擊納粹的“冷酷和殘暴”,對于納粹的暴行,德國負有道義和政治責任,銘記這段歷史,永不遺忘,絕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世界的共識是:現在的德國已經與過去徹底劃清了界限。
盡管德國已經取得了世界各國的原諒和信任,但即使西方國家允許德國重新武裝,德國也把這支50萬人的軍隊完全納入北約的指揮之下,自覺放棄獲取核武器的權利,并保證嚴格采取防御政策,同意數十萬北約大軍駐扎在聯邦德國境內。
反觀日本,不僅在道歉上推三阻四,勉勉強強,國內更有不少政客、學者屢屢開脫戰爭責任,這包括質疑南京大屠殺、為強征慰安婦辯護,甚至說成是受害人的自愿行為、修改教科書。特別是戰爭的實際責任人裕仁天皇生前從未因戰爭行為公開道歉,僅在接見韓國總統時表示“遺憾”。天皇的態度助長右翼份子的氣焰,日本軍國主義狂熱者至今仍為了捍衛天皇名譽采取激進手段,1990年長崎市長本島等公開表示裕仁天皇應該負戰爭責任,遭到右翼人士槍擊重傷入院。不僅如此,更有多位首相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盡管日本在二戰期間給相關國家造成如此重大的傷害,但年年日本高調紀念的卻是廣島和長崎,儼然把自己打扮成戰爭的受害者。
2012年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
對于侵略事實,則更是多方否認。1977年,日本文部省在一個標準歷史書中把二戰中的日本給戰爭對方造成的傷亡、日本的戰爭暴行,和強行將中國及朝鮮犯人送往日本勞動營的內容刪去,只留下了一些美國轟炸東京的照片、一幅廣島廢墟的照片和一份日本戰爭死亡人數的統計表。1988年日本首相竹下登說:“上次戰爭是否是侵略戰爭,應當由后世歷史學家做評價。”1986年9月,日本文部大臣藤尾正行宣稱1910年日本對朝鮮的吞并是朝鮮心甘情愿成為殖民地。1988年春,二戰后法務大臣、文部大臣、日本國土廳首腦奧野誠亮否認南京大屠殺,“東京審判無效”,要從輿論上“再審東京審判”。1990年,日本眾議員石原慎太郎在接受采訪時說:“人們說日本人在那里(指南京)搞了一次大屠殺,但那不是真的,它是中國人編造的故事。這個故事破壞了日本的形象,它全是謊言。”1994年5月,法務大臣永野茂門說“南京大屠殺是捏造出來的”。當時的日本首相羽田孜竟還說他是“一個正直而又穩重的人”。最新的一次則是2012年2月20日,南京的友好城市名古屋市市長河村隆之在會見南京代表團時稱,“南京事件沒有發生過”。
正是由于日本無法徹底正視、反思歷史,也自然無法取得亞洲各國的原諒,也一直被世界所警惕,并一而再成為惡化各國關系的導火索。1971年日本天皇裕仁訪問荷蘭,竟然被憤怒的荷蘭民眾襲擊,而且引發暴力抗議示威。裕仁天皇訪問美國時,他并沒有對戰爭道歉,因而在有的地方被稱作“希特勒”,要他滾回去;他種下的紀念樹在第二天便被砍倒,樹根上被倒了濃鹽酸。這也是為什么,日本為了入常可謂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譬如對蘇丹就提供了1億美元的援助),但最終依然是眾叛親離。
日本和德國的差距并不僅僅體現在歷史問題上、政治智慧上。經濟上也同樣如此。二戰一結束,冷戰繼起。日本和德國借助冷戰的歷史契機(日本命運的轉折點主要是朝鮮戰爭,德國則接受了36.5億美元的馬歇爾援助,而且美國對它們實行不對稱貿易戰略:在貿易保護的同時,它們的產品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入美國),憑借和平紅利(無需——當然也是不能有——軍費開支)和二戰前積累的人力、技術基礎,迅速復蘇,均重新成為經濟強國。
令人耐人尋味的是,雖然日、德經濟復興都嚴重依賴對外出口而且德國的出口量甚至在八十年代時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更神奇的是德國卻沒有和任何一個國家發生貿易摩擦,但日本卻被美國強壓簽訂了廣場協議,終結了日本奇跡,并從此令日本進入長達二十多年、持續至今的停滯期。
根本原因在于,德國的出口戰略和日本完全不同。一是沒有采取入侵式的貿易出口方式。它盡量分散其出口產品的種類。以1987年為例,德國沒有一種產品的出口能占到25%以上的份額。而日本機電產品的出口卻占到74%。二是德國向盡可能多的國家出口,大多數公司只把不超過10%的產品出口到美國。而日本則是把高達50%以上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如1969年美國進口的鋼鐵42%來自日本,彩電更是高達90%。八十年代日本生產的半導體不僅占領美國市場而且還進入美國在歐洲的市場。能源危機后,日本生產的價廉、省油汽車更是充斥美國。三是為了不引起進口國的反感,德國在出口大量商品之后,還會在當地同時進口大量產品。而日本則是出口在美國,同時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以撈取巨額回報。
日本和德國對貿易采取的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法,其后果就和它們對歷史問題采取完全不同的立場一樣,德國沒有發生貿易摩擦,也沒有受到報復,而日本卻被迫簽下廣場協議,最終為其愚蠢和貪婪付出極其昂貴的代價。
不過,更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廣場協議針對的是日本,但其它國家也都被殃及池魚:廣場協議兩年之后,英磅升值37.2%,法郎升值50.8%,德國馬克升值70.8%,日元升值86.1%。當時德國的經濟增長也從3%降至1.4%。但何以最終只是日本一蹶不振?債務更高達GDP的200%!
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簽署,左起為西德、法國、美國、英國和日本代表
面對匯率大幅增長導致的經濟下滑,日本連續五次下調利率,降到2%最后甚至降到零,同時實施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貸款占GDP的比重從1985年的50%升至八十年代末的100%,從而出現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和金融資產泡沫。但德國并沒有走日本放寬貸款、增加貨幣的道路,其利率依然維持5%。而是走向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方向。德國政府采取提供更好的職業教育環境、改善就業服務,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不是一味直接刺激經濟而積聚資產泡沫的做法。結果到1988年,經濟增長率就達到3.71%,1990年更超過5%。重新回到平穩增長的軌道上。這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出現的大蕭條災難性后果、經濟出現負增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美國又奉行強美元策略,美元對日元升值85%,但日本在這個時期也并沒有走出困境。可以說,廣場協議只不過是導火索,真正令日本經濟沒落的還是其本身的應對失誤或者喪失了應對挑戰的能力。
當然,德國在經濟上最傲人的表現還是在全球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之時,它成為工業化國家唯一一個繼續增長的亮點,堪稱一枝獨秀。而且它和中國一樣,在危機中國際社會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決定歐盟命運的國家。而這一切則要歸功于十年前進行的痛苦、甚至有些超前的改革。這些改革可歸于一句話:大幅減少醫療、養老金和失 業補貼方面的開支。其具體做法包括:延長退休年齡至67歲、養老金繳納比例由19.5%提高22%、領取失業金的時間從32個月一下砍到12個月(55歲以下失業者)、免費醫療改為每人負擔10%并每次交納10歐元的診費、非處方藥完全個人承擔等。今天的德國,有五分之一的勞動人口每月收入僅五百歐元(法國最低工資為1200歐元左右)而不得不從事多份工作。
在一個民主國家,實行這樣的改革完全是純粹的政治自殺,這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氣和犧牲精神。當時甚至施羅德政黨內部都出現大規模退黨潮,其引發的全國抗議浪潮最終導致施羅德的下臺。但令人可敬的是,隨后上臺的默克爾夫人依然繼續了施羅德的改革措施,從而事實上挽救了德國,而且成為支撐歐元區的唯一力量。
而同一時期的日本,雖然首相是被認為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出色的小泉純一郎,雖然已經陷入危機十多年,卻又是如何表現的呢?作為二戰結束后日本在位時間第三長的首相,小泉純一郎卻是六年六次參拜靖國神社(默克爾是七年六訪中國),尤其是最后一次竟然選在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挑釁意味十足。這自然引發亞洲各國特別是中、韓、朝三國的強烈抗議,導致日本和東亞各國關系急劇惡化。要知道,這一時期的日本經濟之所以略有復蘇,主要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拉動。小泉之所以如此挑釁中國,是因為以他為核心的政治精英認為中國的崛起不會成功。他大概根本不會想到,他下臺后僅僅五年,中國就取代了日本占據近半個世紀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寶座。對未來如此缺乏判斷力的政治精英,又怎么可能把日本帶向正確的發展道路?不過,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什么樣的國民就有什么樣的政治精英。2011年的皮尤全球態度調查項目(Pew Global AttitudesProject)顯示,只有日本人深信美國的實力將持久不衰,所調查的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都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超級強國。從2009年到2011年,一直有59%到60%的日本人相信,“中國永遠不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強國”。同時期,在受調查的幾乎其他所有國家,這個比例都跌至低于50%。看來,大多數日本人拒絕面對世界其他人——包括美國人——所看到的大勢。
日本在釣魚島的挑釁(以及同時和韓國、俄羅斯發生爭端)固然愚蠢和令中國人憤怒,政治精英的無能對亞洲未來和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感,卻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除了日本國力加速衰退有利于中日兩國的國力對比(領土爭端最終還是要靠實力來解決的),更令處于改革攻堅階段、面臨中等收入陷阱、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中國凝聚起來,從而為贏得挑戰創造內部條件。不僅如此,日本在釣魚島的挑釁也給了兩岸三地攜手的良機:增強了命運一體感,產生共同的歷史記憶,最終將成為中國完全統一的催化劑。對外,由于日本和韓國的爭端,令其和中國接近,在美國苦心建立的、針對中國的東亞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日本和俄羅斯的沖突也同樣起到加強中俄同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俄羅斯贏得和日本的能源競爭。
日本進入近代以來,曾兩度崛起,但都是“半截”崛起:初期往往決策精準、行動果斷,后期則走向反面,最終喪失前期崛起的成果。這大概就是日本文明的宿命。德國統一以來,也是兩度崛起失敗,但事不過三,德國這一次顯然吸取了教訓,不僅抓住歷史機遇以和平的方式再度實行統一,更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美譽度甚高的國家。本來有德國這樣的前車之鑒,一向以擅長學習和模仿外來文明的日本不難走出當前的困境。只是一個連自己的教訓都汲取不了的國家,怎么可能借鑒得了他國的經驗呢?顯然,日本再次淡出歷史舞臺的那一刻已經不遠了。
七、結論
日本由于制度、國民性等原因,在可預見的歷史周期內,將一而再地制造事端和沖突。也將成為東亞動蕩的策源地。但由于現行憲法、國力的衰退和美國的制約因素,日本的挑釁最多只能是“茶壺中的風暴”。不太可能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沖突。東亞在十至二十年間將在對立中建立不穩定的平衡。等到中國崛起完成,中日兩國實力完全逆轉,日本喪失制造事端的意志和能力,東亞將迎來長期的和平與穩定。
閱讀上篇請點擊鏈接。
標簽 南京大屠殺-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冰焰
-
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69“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94“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495安排10萬億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評論 180“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23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