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正富:中國經濟制度改革探索中——從2000億國家風投基金談起
關鍵字: 國家風投基金風投基金國家基金2000億風投機制創新G20【在一國經濟發展還有欠缺,存在資源短缺、消費不足、尚有大量貧困人口的時候,卻會出現大規模增長過剩的經濟危機?國家的財政體制,如何不受大利益集團左右,能否為最大多數人謀福利?這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癥結,中國正在試圖突破。
中國的國家戰略性投資基金正在承擔這這一改革使命。G20召開在即,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之下,各主要經濟體歐洲、日本、美國,僅靠大規模印鈔的經濟刺激思路已成死結,而在財政政策上發力,或囿于體制,或受制于資金欠缺。
中國通過成立國家戰略性基金,在經濟換擋期,在私人資本無力顧及的重大領域,如能源環保、高新科技、人力資源培訓等重大戰略性領域加大投資,探索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道,全社會不同資本結構的平衡,使得國家財政體制能夠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如果這條路走得順利,中國將能為全球經濟貢獻獨特的中國智慧。
本文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史正富,既是國家戰略性投資基金的理論倡導者,又是實踐者。他對近日國家成立的2000億風投基金、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以及國企改革的思路和操作實務,有著既深刻又前瞻性的理解。觀察者網近日采訪了史正富并整理成文,特別分享給各位讀者。】
近日,由國資委指導、國新公司發起設立的2000億國家風險投資基金成立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路上的一個重要動作。
其實,這并不是中國第一次設立國家級的投資基金,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設立,一期籌資規模近1400億,規模也很大。
兩只基金的功能定位不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設立的主要任務是推動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業發展。而此次國新設立的2000億風險投資基金,則對促進國有資本的運營改革和產業結構的提升,有特殊的使命。
但是兩個基金不是簡單的投資基金,都是承擔著國家戰略性使命的投資基金,在我看來,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的一個重大成就。
解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周期波動的利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市場經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共十八大文件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我們不能忘記,常規的市場經濟或者西方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存在著重大的制度弊端。
其中最大的制度弊端就是,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是完全建立在私人企業的微觀營利性目標之上的。私人企業的盈利預期來決定一個國家的投資,這就導致國家的投資,會隨著經濟周期波動而波動。也就是說,私人預期的波動導致了經濟周期性的震蕩。用政治經濟學的話來說,就是普遍生產過剩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現象。
翻開西方市場經濟的歷史,這個現象從市場經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到現在就從來沒有改變過。在政治經濟學家看來,這很容易理解:資本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無法回避這一問題。
在一國經濟發展還有欠缺,存在資源短缺、消費不足、尚有大量貧困人口的時候,卻會出現大規模增長過剩的經濟危機,這就意味著西方常規的市場經濟,盡管有微觀配置資源的優越性,但是在整體社會層面上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弊端。
其實,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早先采用的凱恩斯政策,和后來的貨幣政策,所謂宏觀審慎管理政策,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遺憾的是,還沒有找到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
中國要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就必須要探索解決西方投資者或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這一問題,理論界探討了多年,意見不一,從我的個人研究來看,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從所有制層面上來想辦法。那就是,要找到一種機制:既不削弱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會大規模的導致市場經濟體制扭曲,同時又能解決私人企業利潤驅動投資所隱含的經濟不穩定性,降低出現大規模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這是一種什么機制呢?我在拙著《超常增長》中提出,就是要設立國家戰略投資基金,進行國家戰略性資本投資。
當前,我們在討論中國經濟出現產能過剩,實際上,產能過剩的背后是供給結構的失衡,即主要以重化工-基建行業為主的嚴重產能過剩,同時在生態資產、清潔能源、科技資產、人力資源及高端核心產品等領域又存在長期、嚴重的供給短缺。而且,如果展開對上述供給短缺領域的投資,恰好是對上述嚴重的過剩產能增加了有效需求,把過剩產能變成了有用產能。
問題是,為什么沒有對上述供給短缺部門的足夠投資呢?因為私營企業投資受短期利潤的調節,而上述那些短缺部門要求的投資呢,都是規模超大,投資周期超長,不確定性超多,收費排他性很難保證。所以私企投資積極性很低。至于公共財政呢,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經過30多年的投資體制改革,國家財政基本上已不再承擔生產性投資之責,財政用于這類投資的資金已經很少。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家戰略基金的出現就是有雙重意義了,它既能超越私人投資的局限,進行國家戰略導向、整體利益驅動的宏觀投資,又能超越傳統財政撥款的國營企業投資模式,形成國家戰略引導的準市場化資本運營。
實現不同資本的結構平衡
中國要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同于西方現有市場經濟模式的。其中,重要一點是要能在產權上實現不同資本的結構平衡。
迄今為止,西方發達國家雖然通過資本主義實現了經濟發達,但是最終都是社會財富基本上集中在少數人,尤其是寡頭手里,形成私人寡頭資本對全社會的控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私人企業占私人資本有了多年高速增長,好處很多,但一個大問題并未解決:國有企業走向是什么?除了私人資本,其它形式的資本前景如何?
許多人相信最終中國也要走向私人資本一統天下,這是一種幼稚的想法。從經濟的演進趨勢看,中國正在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私人資本三類資本共存的互補的局面。在這一過程中,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是重要一環。
按目前的發展趨勢,相當多國有企業將轉變為國有資本。政府將不再運營國企,而是運營國資。
如果這一步走好了,那么中國最終就會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私人資本三分天下,共存互補這樣一種結構比較平衡的狀態。這就從根本上保障了國家決策能夠相對自主,既不受資本寡頭控制,也不被眾多細碎的利益集團綁架。
二是,就可以運用的政策工具而言,中國政府可以通過包括國有資本運作在內的資產負債管理,從國家理財中獲得資產性收入,從而既有助于降低稅收壓力,又可為政府對沖市場失靈提供資源和手段。在國家理財的大體制下,解決民生問題與調節分配不平等的手段,中國會比西方國家多,力度更強。
相比之下,西方國家只靠稅收一條腿,調控余地小,規模上也支撐不了龐大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而且這種財政體制易受社會利益集團的左右,只能解決眼前的經濟社會問題而難有長期戰略。
尤其是在大眾選舉和大眾傳媒結合下,政治家必須面對由此產生的經濟民粹主義引起的福利化壓力,這使得政府不僅難有作為,而且難以抵制寅吃卯糧的社會沖動,財政赤字根本無法解決,只能日積月累,最終以危機收場,這是目前多個西方發達國家走向國家破產的原因。
- 原標題:中國經濟制度改革探索中——從2000億國家風投基金談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27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185“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144“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543安排10萬億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意味著什么? 評論 18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