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古睿:我為什么要給哲學家設一個“諾貝爾獎”
關鍵字: 諾貝爾獎博古睿哲學獎哲學獎東西方文化物質是無法永存的-權力會易手,建筑會崩塌,人會死亡。但是思想、理論、世界觀和民間故事則會代代相傳。所有這些因素通過影響人類思想、整合大眾才智和意愿來塑造世界。
從柏拉圖、孔子,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成立大會上提出“和平與戰爭都源自人之思想”的奧登(W.H. Auden),思想的重要性被廣泛認知且一路傳承。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其暢銷書《人類簡史》中更是直言,人類與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類是唯一能夠依據人權、金錢、神靈等抽象概念進行大規模合作的生物。
歷史長河中,新的概念框架都源于想象,并在人類條件允許的時候影響現實世界。民主、道家、儒家、大革命、啟示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新政、存在主義、華盛頓共識、結構主義及生態學等等的例子不勝枚舉。
不幸的是,當今的高等教育,往往是孤立于社會現狀之外的象牙塔。而其內部由于缺少溝通進一步導致了各個學科之間的孤立。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曾經感嘆,經濟學往往被簡化為用數學公式來預測股市的走向,哲學在很多大學中被削減成邏輯學。其后果是,應對合成生物學或者人工智能對人類文明所帶來的挑戰這一重大問題交由新聞媒體和小說家來回答。與大數據分析綁在一起的生物科學,加速了社會變革的步伐,逾越了千年以來所謂人類生活法則的界限——然而哲學界對這些人類倉促選擇的未來發展方向所做的反思卻少之又少。
在自然科學之外,尤其是人文科學方面,這一斷鏈導致了各文化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世界最古老的的大學 — 印度的納蘭達大學(Nalanda University)— 得以重建的核心原因,就是希望本著重塑跨文明之間對話的精神,促進亞洲偉大哲學體系和宗教流派之間的交流。
世界最知名的旅行者及文字記者皮柯·伊耶(Pico Iyer),重申了這個擔憂:“過去40年來,世界充斥著各種危機,讓我不禁對世界越來越小的結論產生懷疑。恰恰相反,由于距離拉近和相熟的錯覺,我們之間的鴻溝事實上在越變越大。在信息時代,我們很多人對于其他文化和觀念的了解程度小于以往任何時刻。
百萬美元的哲學獎
基于這樣的使命召喚,博古睿研究院于2015年下設了哲學與文化中心。該中心旨在打破藩籬,整合薈萃西方和亞洲現有的研究和教學中心來研究不同文明的思想。其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等。
此外,為了使重要的哲思能夠沖破大眾化信息,脆弱不堪的精英以及墨守成規的學術界的束縛,他們需要一個助產士,而博古睿哲學獎,就有意擔任這個角色。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涵蓋了自然科學、文學以及和平等等領域。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涵蓋了建筑等領域。然而,沒有任何一個重大獎項是專注于對我們生命有著重大影響的思想所帶來的貢獻。
基于此,博古睿哲學獎(Berggruen Philosophy Prize)應運而生。該獎項將于2016年年底首次頒出,旨在獎勵一位在世的,其思想理念對當今社會和未來生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該獎項著重呼吁社會意識到偉大思想的重要性,激發人類從廣度和深度上推動人文理念和社會科學創新。
博古睿哲學獎尋求的是古代“智慧之愛”所贊美的哲學,即不僅僅是對某種技能的掌握,而是對更深層的理念的不懈追求。技術、社會、和文化的變革之快常常導致人類很難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和應對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千古永流傳的真理來指引我們的生活,無論這些真理是來自宗教界、世俗倫理、或是科學界。
當今時代,新科技和經濟全球化對人類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因此,我們更迫切地需要回答一些根本問題,例如在科技的挑戰下,如何重新定義人類以及在全球化媒體和金融的影響下,如何重新審視社區和國家的界限。不平等的加劇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對弱勢群體的責任與義務。氣候變化的挑戰使我們更好地意識到共享地球的重要性。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人類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進步和具體政策的制定,而是要進行深度批判性的思考以采取正確的行動。博古睿哲學獎致力于引導社會關注偉大思想,并且向偉大的思想家們致敬。
當然,需要承認的是,現今沒有任何一個獎項能夠擁有全球視野,并且沖破國界和東西方文明的藩籬。這一觀點僅僅存在于由互聯網即時聯通的商業世界,以及當人類面臨生存危機時,為確保種族延續所做的共同努力。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新紀元,一個由中東沖突而產生的數以萬計的難民涌入歐洲心臟的時代;一個中國日益崛起的時代,股票市值初具雛形卻反復波動或者經濟和環境經受著節能減炭帶來的沖擊。當今世界,高效能機器人已經可以很好地取代傳統勞動力。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我們要以更有延展性、更具想象力的方式在來思考人類面臨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局限于當今缺乏活力的學習機制之下。
(Jennifer Bourne & Giselle Li翻譯,翻頁閱讀英文原文)
標簽 文化交流-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楊晗軼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66“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45“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07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5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