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銳:童工的“鄉愁”
關鍵字: 四川涼山彝族童工深圳電子廠雇傭童工鄉村教育撤點并校基層治理近日有媒體報道,深圳一家電子廠非法使用幾十名童工,這些童工每天工作12小時,但只拿2000元/月的固定工資。網民的齊聲譴責及相關部門的介入下,使涉嫌童工事件的“員工”被成功遣送回四川山區老家。讓聽者嘆息和不解之處在于,有些童工并不覺得受資本家剝削是件壞事,相反,“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的生存處境讓他們更愿意背井離鄉,“我不愿回家”的回答既是要求,也是期待。
孩子的話多少讓人心酸,然而當事件被簡單處理后,這背后所隱藏的基層治理和鄉村變遷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童工再生產的結構性問題卻被忽視了。
被救的童工表示不愿返鄉
鄉村的衰落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在工業化、城市化的拉力下,鄉村人、財、物正快速流失,村莊空心化、共同體瓦解的趨勢不可避免,386199部隊(38指婦女,61指小孩,99指老人——觀察者網注)的生存窘境將長期存在。流出地的衰落各有各的原因,如交通條件不便、公共服務缺乏、聚居位置不佳、鄉村經濟落后、村莊結構推動……鄉村的衰落既帶來空間凋敝,也帶來社會問題,對童工再生產起著基礎作用。
筆者2010年在河南信陽調查發現,勞動力外出打工帶來女青年的大量外流,當地婚姻市場出現嚴重不均衡,在面子競爭和女方要價下,男方要想結婚,必須先到鎮上買房或建房,父母只好拿出半生積蓄甚至借債以供兒子成婚。
成婚后,小兩口并不能就地擇業,小孩出生后還要維持基本開銷,于是將子女托付給老人,然后一起南下打工。它帶來的后果是,大量住宅被廢棄,道路被雜草覆蓋,有的屋內長滿荊棘,人們不敢去廢屋,擔心里面有蛇、鼠。有個村子有20多戶人家,只有16個人居住,其中小孩10多個。這些小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要住宿,回家路程遠不說,村里也沒多大樂趣。訪談的6個小孩均有逃離村莊的愿望,初中畢業即打工的小孩占到70%以上。
屬于丘陵地區的信陽農村尚且如此,山區農村的居住更加分散,社會服務更加缺乏,文化設施更加不便,兒童的留守化更趨嚴重。當生活環境、家庭環境變得不再溫情與可愛,當孩子的成長充滿著孤寂與冷清,迅速逃離村莊并當個童工就變成情理之事。只是,孩子的“童工夢”不是主觀自愿,而是客觀倒逼。
在重慶秀山的偏遠農村,孩子的輟學率較高,生活環境與涼山州差不多,不少村民住在山上,要與外界發生聯系,或者趕趟集市,一般要很早起來,憑腿腳走上半天。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幾千元,孩子的父母多數出去打工。孩子從小被灌輸一種思維,上初中和上高中打工掙錢數額差不多,要么學習極好,父母砸鍋賣鐵供上去,要么就盡早出去打工。如果中等成績,也不用再讀書,那樣會拖垮家庭,就業也沒優勢。村里有幾個小孩考上一般的大學,仍然四處漂泊,家庭因此返貧,有些父母以此作反面教材不時教育孩子。
當貧困撕扯與讀書無望在孩子心頭積郁起來后,只要自己可以勞動,他們就會自我規訓,情愿出去打工,哪怕當童工,只要能掙錢。
治理的錯位
放任鄉村衰落既不利于社會發展,也不利于青少年成長。2003年以來,國家就在“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戰略下做著各式探索,但青壯年勞動力的離村使重建家園變得浮泛和乏力。鄉村的衰落在某些政策的助推下加速,基層治理的缺位或政府的企業化,帶來小孩教育環境的惡化,從而對童工的再生產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國家2000年后實行的小學合并政策,初衷是調整農村教育布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政策實踐的效果來看,師資、教室等辦學條件確實有所改善,但它對農村教育的負面影響也不小。筆者在湖北鄂州農村調查發現,因為“撤點并校”運動的興起,不少小孩的教育變成老大難。新的教學點離不少村莊較遠,將7-8歲的小孩寄宿到學校,家長實在放心不下。當地財政緊缺,難以為學校配備校車,有些家長就聯合雇車接送小孩。但各家多是一個小孩,接送的距離又太遠,如果提高接送費用,有些農民又承擔不起。不得已,媳婦(老人)留守,每天接送小孩,中午在學校就餐,一季度要花300元。
對于鄉村孩子來說,接受基本的義務教育充滿了艱辛
規模化辦學讓好學校集中到鄉鎮,為了小孩上學方便,也為了小孩安心上學,有些家長干脆在鎮上租房或買房。當地農民收入處在“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的水平,分離出一個勞動力,而且還在鎮上吃住,對一般家庭來說,花銷實在太大。筆者了解到,有一戶3個小孩在鎮里上學,老人在鎮上租房,800元/年,食用油、蔬菜、大米等都從家里拿,葷菜到街上買,4個人一年生活最少花1萬元,這還不包括其他學雜費。它帶來的后果是,村莊嚴重空心化,農業生產受到阻礙,家庭積累難以提高。有些村民家庭經濟較差,負擔不起在鎮上的花銷,小孩上小學就要走遠路,就要在學校吃住。有的小孩早上去、晚上回,還要做作業。對于他們來說,接受基本的義務教育充滿了艱辛,有些小孩很早就討厭上學。一旦年齡稍大些,他們就會放棄教育,自然地外出打工。
教育資源集中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是其一,基層治理不善有時直接影響小孩的教育成長。筆者2009年帶隊在湖北通山縣調查時,有個家長以為我們是上級領導,哭著鬧著要求我們解決小孩上網、打游戲機問題。訪談得知,有些老板將網吧、游戲機開到鎮里,鄉村兩級并無有效管理,網吧因小孩光顧,生意很是紅火,從一家到兩家,越開越大,一條街上有2-3家。一到放學或放假,就有小孩跑來打游戲。學校找到鄉鎮干部,和網吧老板溝通,并沒有實質效果,只好采取盯人的辦法,但效果欠佳。有的孩子上網沒有錢,就偷家里的錢,賣能賣的東西。沉溺網吧導致他們成績極差或厭惡學習,打工成了其唯一出路。
在有些中西部農村,小孩教育已然成為最核心的問題,但村組織有心無力,畢竟稅費改革后,村組織喪失財源,已然成為“維持會”,相關活動無法開展,相關設施無法興建。有些村干部只好給校領導做工作,希望他們多關心學生心理,多到學生家庭走動。但治理錯位問題一時難以改變,連帶著農村教育環境的下滑。
教育的失效
鄉村教育的現代化不可避免,它對小孩文化心理的沖擊深入骨髓。如果分析農村教育的性質,則理想形態應該是引導小孩學習現代科技文化知識,同時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建立起對家鄉的熱愛、幫助其了解農村社會。但啟蒙教育的實踐并不如此,它在兩方面出現問題,間接培育出童工文化心理。
一是鄉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如果翻開小學教科書,對城市的贊美隨處可見,對農村的歌頌卻不多。當城市被涂上現代化的各式美好色彩后,農村也在不經意的對比中變成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小孩逐漸對家鄉產生隔膜,讀書的目標變成逃離農村,享受小資的必須。筆者在全國數十個省市農村均有調查,很少發現小孩愿意從事農業的情況。農業在小孩心中是臟的、累的、要拋棄的,似乎只有坐辦公室才是干凈的、舒適的。也正是文化心理上的農村排斥,他們對鄉村文化、農業知識均沒有好感,進城打工變成生活的追求,當童工掙大錢也為他們接受。
二是學校教育脫離社會。筆者在湖北十堰農村調查時,發現不少家長認可“讀書無用論”,覺得讀書的目的只在識字算術,要想追求幸福生活,還是要掌握幾門技術,真正的大書在實踐中。村民的振振有詞,并不是沒有道理,當地的幾個讀書人(大學生),工作條件很一般,收入也不太高,接近于民工水平,更要命的是,他們對農村不了解,對人情往來不在意,而他們中的多數,將來要回到縣鄉生活,接觸的還是農村人,個人交往能力比早輟學、早打工的人明顯要差。農民是樸實的、現實的,當學校教育無助于現實就業,甚至有妨于生活實踐時,對教育的投資就變得無足輕重,農民也不會過多重視小孩教育,而是抱著放任自流的態度,小孩的教育自不會太好。
國家也看到了農村教育的問題,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鼓勵鄉村教材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試用,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在幫助小孩了解鄉土社會,提高實踐能力方面做著各種努力。但總體來看,農村教育的不實用不及片面城市化現象依然嚴重。抱著對燈紅酒綠、瀟灑自由生活的向往,抱著“有技”走遍天下的就業心態,稚嫩的心靈對童工也理解起來。
僅從供求關系角度看待童工現象是不夠的,保障孩子的義務教育權利,既需要有關部門更多的智慧和措施,也需要社會各界伸出手來,共同關心幫助小孩成長。童工的“不想回家”,既表征著對鄉村家園的拒斥,也含有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重建鄉村教育秩序是保障其權利的基礎。隨著年齡增長,童工變成農民工,保障農民的受教育權利,提高農民文化知識水平,理應被納入重要的教育議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48“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0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0“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6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6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