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雨子:《我本是高山》本有雙贏的機會,但主創失去了“信心”
最后更新: 2024-05-09 03:14:28【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聆雨子】
近日,將張桂梅老師事跡搬上大銀幕的傳記電影《我本是高山》正如期上映。
然而從提前點映起,圍繞本片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方式,互聯網上已是一片唇槍舌劍——說確切些,是一片口誅筆伐的風刀霜劍。
熱點模范人物,熱點公眾話題,從各角度看都該是討巧并正確的選題。但熱點有時也是雙刃劍,熱點背后,也會埋伏太多的各抒己見:熱點的解釋權可被各方爭奪,熱點的變現權也可被肆意消費。爭奪意味著觀點撕裂,意味著你總難免在迎合某一方的同時,陷入另一方的不滿當中;消費則充斥著急功近利的貶義,讓你在與熱點扯上關系的瞬間,就變得形跡可疑、吃相難看。
電影自我定義為“女性主旋律”,從初始立意上無疑瞄著較高政治站位而去,且理應持有鮮明的性別身份立場。但尤為耐人尋味的是,當下對其最有微詞的群體,還恰恰就是愛國熱情最突出的那部分,和女權主張最強烈的那部分——一言以蔽之,很多人覺得,該作品“黨性”和“女性”都不足,前者不夠神圣與真誠,后者不夠透徹與堅定。
《我本是高山》電影海報
信仰:平庸化詮釋的邏輯謬誤
無人否認,張桂梅老師這一路走來的真實歷程,本就足以構成一部光芒四射的紀錄片:17歲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邊;26歲調入當地子弟學校任教;31歲考入大學深造;39歲丈夫去世,自愿前往地處邊遠的華坪縣中心學校,自此扎根;51歲時華坪女高建立,成為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子中學;12年時間里,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從該校走出、考入大學,改變了自身命運。
上述動人細節,在一次次報道表彰中,早口耳相傳飄入千家萬戶。
是以這電影首要面對的、必要傳遞的,正是“張桂梅的豐功偉績與精神世界早被大眾所能默誦”,和“圍繞著張桂梅的評價人人心中皆已有正見”。
百折不撓的堅定、不計回報的付出、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將小我獻身于家國的義無反顧。這些是“已經有了結論的東西”。這些東西只能呼應和共振,無法冒犯與消解。
電影做出的每種藝術加工、電影嘗試輸出的每種認知判斷,都逃不過在這“已經有了的結論”前,經歷顯微鏡級的檢驗。
一旦自作聰明、不能參透全社會在張桂梅身上形成的價值共識和信仰公約數,陷入窘境也是早可預見。
電影倒未必真想“冒犯和消解”,但主創似乎真有點“自作聰明”,有點不甘亦步亦趨于“已經有了的結論”。
也許覺得把人所共知的故事再搬演一遍體現不出新意,也許擔憂“高大全太過、說教氣太重”招致的審美疲勞或逆反心理,總之它相當刻意而急切地,想要為張桂梅建構一種多維性,想要添加更多個體的、私人視角的、“有血有肉”的成分要素。
然后便有了那個被詬病最多的人物動機:“思夫”。對死去丈夫的承諾和懷想,就這般扛起了主創心中“有血有肉”的那個質地,幾乎在每次關鍵時刻,亡夫頻繁以閃回形態出現、提供繼續向前的能量,這如天啟神示般揮之不去的鏡頭語言,仿佛不厭其煩暗示,什么才是一切的出發點。
然后便有了那些殊途同歸的批評:說是女性主義,偏偏要把對一個男人的執念當作核心動機;說是愛國主義,偏偏要用對一個男人的執念替換掉黨和國家。簡直犯了“雙重投降”的錯誤。
真實里是否就裝不下任何高尚,微觀里是否就裝不下任何卓越,“不當符號”是否就非要一地雞毛?
說白了:愛人間的情感固然是真實,對黨和國家的信仰怎么就不能、不配是真實?
這是一種顯著的邏輯謬誤。
張桂梅:小說《紅巖》和歌劇《江姐》是我心中的經典,我最愛唱的是《紅梅贊》。圖為張桂梅把頭靠在“江姐”扮演者孫少蘭肩上
在一種日漸趨同的優渥物質生活體驗里,在一種日漸趨同的電影認知儲備和藝術哲學體認里,今日創作者,仿佛越來越恐懼和沒有信心去言說“超驗的神圣”,仿佛只有近在咫尺的小情愛、小傷逝、小遺憾,才是敢抓取的部分。
結果即為影視編寫思維中大行其道的“平庸化詮釋”和“平庸化修剪”:為了說服自己也說服觀眾,調用廉價的智慧去解讀種種道德神話,主動削弱原有的宏大豐沛。
就好像陳凱歌拍攝《趙氏孤兒》時堅持認為“用我的孩子替換別人的孩子去死”是不可能發生的,非要把故事改造為“程嬰的妻兒在亂軍中被殺、屠岸賈誤以為死掉的那個孩子就是趙氏孤兒”(我被動地用我的孩子替換了你的孩子,而不是我主動)。其實,正因為它建立在匪夷所思的選擇之上,正因為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最終發生了,這個故事才會有資格流芳千古至今。
就好像戴錦華在討論《八佰》的史觀遺憾時所說:你會有新的角度、新的圖景出現,但是你也會遮蔽和抹除了一些歷史圖景——趨利避害是人性,但舍生取義也是人性吧?而且前者更接近于本能,反而后者才是更高貴的人性。
電影和文藝的存在理由,是因為它能提供“特殊解”,而非“普通解”。
越是在這個充斥著傲慢與偏見、冷漠和虛榮、內卷或拜金的當下,每個暫時無法成為張桂梅但又真心欽佩和景仰張桂梅的普通人,越是渴求呼喚著樹立大智大勇、百折不撓、九死未悔……電影卻在人性的小心翼翼中,躲開了神性的彼岸關懷,這份猶豫甚至反過來影響了張桂梅的形象本體,片中的她常糾結在歇斯底里與咄咄逼人的焦慮,本該縈繞其周身的“金剛怒目、菩薩低眉”——龐大且專注的慈悲和嚴厲,消散無跡。
情感 :個體訴求與家國訴求的共存可能
話說回來,試圖用私人情感來解答與支撐一切,固然是片面的,但由此徹底否決私人情感的存在,同樣也是偏頗的。
一個公眾人物(尤其是一個曾經默默耕耘、承載、不求聞達天下的,一個“非自愿成為公眾人物的公眾人物”),她有決心和信念層面的擲地有聲的表態,也有資格存留和反芻自身不愿示人的隱痛。
何況,當我們回看張老師曾經接受的若干次對話,不難發現,她也的確不止一次談及,自己與丈夫感情至深。
把張老師概括成“一個思念丈夫的女人”很潦草很泄勁,但不允許張老師在某些時刻里做回“一個思念丈夫的女人”,又很蠻橫很冷血。
如前所述,思念是一種真實動機,忠誠同樣是一種真實動機,愛人是一種真實動機,黨和祖國和社會和人民同樣是一種真實動機,它們完全可以共存共榮、指向共同的目標,完全可以相互加固、相互成全,而不是人為對立、非此即彼。
雖然這么講有些和稀泥的嫌疑,但你總該承認,人性、人生、人格,本來就是形形色色的向度“和”到一起的綜合物。
無論是諸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名作,還是這些年取得票房和口碑雙重佳績的主旋律新作,幾乎均在個體情感與集體情感的融匯中,采用“雙重嵌套、雙向奔赴與達成”的有效法則:這才有了《流浪地球》里“拯救人類”和“與女兒團聚”的并軌,有了《戰狼2》里“維護世界和平”與“為愛人報仇”的同構,有了《長津湖》里保家衛國與兄弟情的互滲互證。
《我本是高山》原本也是有雙贏機會的,但導演大概是對講述個人情感太過習慣、對講述集體情感又太沒信心,本能地狂用這個、避過那個,最終,哪里都沒能抵達。
好了,個人感情與愛黨愛國是存在互通可能的,只是電影自己沒處理妥當。
那么,個人感情與性別立場之間呢?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陷入“40萬買院士”爭議的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今年都頒給了誰?
2024-05-08 22:03 -
習近平:中塞關系更加美好的未來正在徐徐展現
2024-05-08 18:33 觀察者頭條 -
為防攀比,學校擬統購600元一雙的運動鞋?校方回應
2024-05-08 17:06 -
福建艦首次航行試驗現場視頻來了!
2024-05-08 15:53 中國海軍 -
年輕干部妄想賭球“一夜暴富”,巡視期間仍頂風作案
2024-05-08 13:40 廉政風暴 -
近月“第一腳剎車”!嫦娥六號順利進入環月軌道飛行
2024-05-08 10:20 航空航天 -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今日在我釣魚島領海巡航
2024-05-08 10:10 釣魚島持久戰 -
廣西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張秀隆被逮捕
2024-05-08 10:06 依法治國 -
“中國或支持特斯拉測試無人駕駛出租”
2024-05-08 08:51 觀網財經-汽車 -
中國新型儲能開啟“黃金賽道”,直接推動超千億元投資
2024-05-08 07:56 能源戰略 -
有自媒體賬號仿冒國安與粉絲互動,國家安全部提醒
2024-05-08 07:12 國家安全 -
福建海警位金門附近海域依法開展常態執法巡查
2024-05-07 22:34 兩岸關系 -
警方通報:無業男子發表“辱華”言論并編造公職人員身份,已刑拘
2024-05-07 22:29 依法治國 -
云南鎮雄致2死21傷案嫌犯已落網:被抓時手中還拿著礦泉水面包
2024-05-07 21:21 依法治國 -
中國央行連續第18個月增持黃金儲備
2024-05-07 20:42 觀網財經-金融 -
全球首次!中國團隊利用自體再生胰島移植治愈糖尿病患者
2024-05-07 18:05 -
云南鎮雄警方通報醫院持刀行兇案:2死21傷,嫌犯為一村民
2024-05-07 17:28 -
中國聯通原總經理李國華一審被判16年
2024-05-07 17:25 廉政風暴 -
國家煙草專賣局原局長凌成興被逮捕
2024-05-07 17:15 廉政風暴 -
云南鎮雄發生一起惡性傷人事件,初步了解逾10人傷亡
2024-05-07 14:19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