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希伯:替鎮壓弗格森騷亂的美國警察說兩句公道話
關鍵字: 弗格森弗格森騷亂美國警察洛杉磯暴亂警察軍事化鎮壓催淚彈這很自然地讓人聯想起1992年的洛杉磯暴亂。當年4月29日,當地陪審團宣布4名被控“使用過當武力”的警察無罪釋放,引發大規模抗議,最終演變為持續4天的武裝暴動。
1992年洛杉磯暴亂現場
除洛杉磯警察和加州高速公路巡警外,最終更動用了超過10000名加州國民警衛隊和數千名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進行鎮壓,才終于使事態平息。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官方數字,總共造成53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
199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國民警衛隊、陸軍、海軍陸戰隊軍人開進洛杉磯執行鎮壓任務
在洛杉磯街頭警戒的美軍士兵
與之相比,這次動用軍人遠沒有那么火爆,可見美國政府在積累了豐富的鎮壓經驗后,調整卓有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于應對騷亂時的戰術變化。洛杉磯警方當時管控不力,使暴亂迅速蔓延至全城,警方甚至放棄了韓裔聚居區“韓國城”,令韓裔居民不得不拿起武器組成街壘,在暴亂中保護自己。警察應對騷亂失當,導致當局不得已調動相當于一個師的兵力鎮壓。
1992年,在洛杉磯警方棄守“韓國城”后,當地韓裔居民拿起武器自保
而弗格森騷亂中,當地警察反應迅速。據各家媒體報道,街頭一旦出現抗議人群,裝甲車與荷槍實彈的警察就會迅速出現,在關鍵路口設卡,阻止暴動蔓延,就地撲滅騷亂。極像是抗日戰爭中,日軍依托鐵道線和城鎮設立網格,分割我抗戰軍民,阻撓抗日力量的聯合與運動。正因為如此,弗格森騷亂者沒有形成串聯,也未能奪占城市中的各個區域。從白人警察槍殺黑人青年至今已有三個月,抗議與騷亂一直沒有停歇,但危害卻不如洛杉磯暴亂四天來得大。
最后不得不提下世界性難題——警方與媒體的關系。
作為一個警察頻繁使用武力的國家,美國設置了一套精妙的警方-媒體互動體制。警方特設新聞發言人,在非工作時間,媒體可以隨時通過指揮中心與媒體服務處指定的新聞發言人取得聯系,警局的有關人員也可在非工作時間通過尋呼系統或家庭電話聯系到新聞發言人。
警察如果開槍射擊(合法的打靶訓練、狩獵除外),按政策,無論是否有相應后果發生,指揮中心應立即通知媒體服務處,并且還規定了詳細的信息公布原則和禁止公布的內容。
為了讓媒體在第一時間配合報道,美國警方還對那些“有信譽”的媒體工作人員發放媒體和車輛通行證,而且該證件得到警察機構范圍內的一致認可。
當然,這些制度并非萬能。昔年筆者在香港做研究,曾提及這套體制,長期在美國生活的教授連連搖頭:這不work(這沒用)。但至少說明,美國警方不是只知掏槍的愣頭青,不是完全僵化的官僚機構,而在努力提高自我修養。
不過弗格森騷亂的情況更加復雜,美國媒體似乎配合有限,在種族話題上紛紛“正確站隊”,吐槽“警察軍事化”也大有人在。或許正如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平教授所指出的,這次美國媒體“大肆炒作,一方面給自己臉上貼金,一方面給總統難看”。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警方仍舊應對有道,不但數次逮捕《華盛頓郵報》《赫芬頓郵報》等主流媒體記者,更是直接要求美國航管局設立禁飛區,禁止媒體的飛行器采訪拍攝。
弗格森警方逮捕采訪記者
從之前的艦炮轟擊,到今日的催淚彈;從過去反應遲鈍、棄守一方,讓民眾暴露在騷亂的威脅下,到今日迅速動員力量封堵要點,就地撲滅大規模暴亂的“火苗”,美國警察與當局不僅在鎮壓的具體手段上更加文明進步,其戰術思維和對形勢與輿論的整體掌控也日漸提高。因而,弗格森騷亂也就沒有造成洛杉磯暴亂那樣巨大的損失。盡管美國政府與警方尚無力解決槍支泛濫和種族問題,但毋庸置疑的是,美國鎮壓力量的演化是“民主細節”不斷自我完善的最佳例證。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39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05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71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55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4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