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松民:國企私企正在聯手共進
關鍵字: 國企民企國進民退合作共贏外企海洋石油201海洋石油981國企備忘錄筆者的一位老同學負笈海外多年,學習電子工程,頗有成就,曾在一家美國知名公司中任高級技術人員,前兩年歸國創辦了一家軟件科技公司。作為一家小型的民營企業,創業之初可謂步履維艱。所幸的是他不久就找到了內地一家大型國有高壓開關廠做合作伙伴,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共同開發可用于國家電網的軟件產品,迅速打開了局面。
雖然這不過是一項普通的商業合作案例,但卻反映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國企和民企之間,絕不像一些媒體和經濟學家所描述的那樣是一種此長彼消、你進我退的“零和”關系,而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國企的巨大需求為民企的發展預留了廣闊的空間,而民企也憑借自己在技術、經營方面的長處,協助國企解決了不少問題。
國企和民企:井水不犯河
2009年以來,中國主流經濟學界指責“國進民退”的聲浪日漸高漲,某大型門戶網站曾以“國企民企能否共贏”為主題舉辦了一次研討會,與會經濟學家發言的題目就讓人觸目驚心:
“單忠東:國進民退不是偽命題,國企正擠壓民企發展空間”;
“張文魁:國進民退重點在于民企沒有公平競爭環境”;
“保育鈞: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直都沒有實現過共贏”;
“王子恢:國企依靠行政支持擠壓民企生存空間”;
“毛壽龍:國企定位模糊 變成國家供養的利益集團”;
“保育鈞:國進民退是國企害怕民企競爭的表現”;
……
研討會變成了國企的批判會。這些年來,諸如此類的觀點充斥著各個經濟論壇、財經類媒體,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把它作為一種“常識”、“共識”來接受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經歷了一個國有企業大規模退出,民營企業大踏步前進的歷程,截至目前,我國原有國有企業的3/4以上已經退出或破產清盤,很多改制成為民營企業。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到2008年,全部第二、第三產業中,按總資產算,國有經濟僅占30.5%,全部公有制(國有和集體)經濟占35%;而各類民營企業(股份制加私營)占54.7%,三資(港澳臺加外資)占到了10.4%。
至于GDP總量的構成,有經濟學家根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測算,公有制比重占21.7%,私有制經濟占到了78.3%。在工業總產值中,公有、各類民營、三資企業所占比重,大體是29:44:27的關系。而從動態比較的角度看,從1998年以來,工業各項指標中國有企業的增速是最低,在全部產值中的比重逐年降低。民營企業增長迅猛,12年內產值增長100倍,三資企業增長10倍,均遠遠高于國企的增速。
從企業的規???,1995年,中國只有4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其中大陸只有2家,均為國有企業。但進入新世紀后,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數量就迅猛增加,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69家,超過了日本,居世界第二。其中,大陸為61家,不僅有一大批中央國有企業,而且有河北鋼鐵集團、冀中能源集團和浙江物產集團等地方國有企業以及華為集團、沙鋼集團等民營企業。
從就業人數看,2000年,全國有170多萬戶民營企業,吸納了2000多萬人就業;現在已經有近1000萬戶,吸納了2億多人就業。中國的民營企業,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都遠遠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經濟起飛階段的紀錄。正是基于這樣的事實,經濟學家胡鞍鋼認為,晚近30年,中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超大規模,經歷了世界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黃金發展”時期。
還有一個必須指出的事實是,至2008年以后,國企經過大規模布局調整,已經主要集中在煙草、石化、水電熱生產供應、交通設備制造等行業,在一般競爭行業中比重已經很低,建筑、房地產等主要是民企和外企,第三產業中除了金融、郵電和鐵路、航運外主要也是外企和民企。也就是說,大部分競爭性行業中只有兩個競爭者:外企和民企。國企與民企不在一個行業中,井水不犯河水。不同行業面對不同的市場,需要不同的資源,國企怎么會與民企形成競爭并“擠壓民企發展空間”呢?
合作共贏才是國企民企關系的基本面
在習慣上,人們往往把國企稱為“共和國長子”,按照這一命名的邏輯,我們也可以把民企稱為“共和國次子”。在市場實踐中,長子、次子更多是一種互利共贏、攜手共進的關系。
先舉幾個例子。
2012年5月,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潛式石油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和同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首艘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號,肩并肩地在中國首個深海油氣田南海“荔灣3-1”開鉆、作業。開發南海油氣田對中國能源保障和國防安全的意義,這已是盡人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海洋石油981”是由國企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制造的,而“海洋石油201”的建造者則是江蘇如皋的民企熔盛重工有限公司。外高橋船廠和熔盛重工目前分別是中國第一、第二大造船企業。更富有戲劇性的是,現任熔盛重工的總裁陳強之前竟是外高橋船廠的總經理。
這是一幅非常富有象征性的畫面——國企和民企,共同支撐中國的經濟發展,并且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06年,南京有家叫金浦集團的民營企業,打算在石化領域發展,但在資源、資金方面遇到了問題。經過南京市政府與中石化商談,由揚子石化與其合作,共同投資6億多元成立合資公司,揚子與金浦各占60%和40%,利用揚子的丁二烯資源,年產10萬噸丁苯橡膠。這一項目開了國內大型國企與民營企業共謀發展的先河。揚子石化依托這一項目實現在產業鏈上向下游延伸,金浦集團則也顯著增強了自己的競爭力。目前,金浦集團已發展成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核心的集研發、生產、銷售、商貿為一體的大型國際化現代民營企業集團。
不獨沿海發達地區,在內地,國企、民企的合作同樣結出豐碩果實。比如在山西神木縣,成立于2003年5月的北元化工公司是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10個民營企業家勒緊褲帶投資建成了一套年產10萬噸聚氯乙烯的化工裝置,但他們很快就遇到了融資難、管理經驗缺乏等困難。2007年12月,國企陜煤化集團伸出援手,以40.48%的股權比例與北元化工合作組建了陜西北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為北元化工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從此,該公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2008年4月,雙方投資83.8億元的100萬噸/年聚氯乙烯項目在北元化工開工,2011年12月建成投產,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聚氯乙烯生產基地。更重要的是,該項目不僅產能巨大,而且技術先進,循環經濟特色鮮明,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棄物排出,資源在生產全過程得到高效利用,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在和民企合作,向民企提供技術、資金、市場方面,中央企業更是無愧“長子”的稱號。比如中建材是位列世界500強的大型國企,年營業收入已過千億元。這些年來,中建材和民企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一是將民企作為主要的客戶或采購方。中建材商貿公司的建材供應商,主要是民企,進出口公司的鋼材、鐵礦客戶亦主要是民企,有關的服務合作企業,如物流服務,也以民企為主,生產銷售子公司的合作者也多為民企;二是向民企提供技術服務。中建材有13家中國建材行業一流的科研、設計、檢測等技術機構,在建材領域技術競爭力很強,他們向眾多民營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市場開發等多種技術服務,很受民企歡迎;三是資本層面的合作。中建材集團下6家上市公司,很多投資者都是民企和個人投資者。中建材還和許多民營企業及個人在業務公司層面進行資本合作,如用合并、合資等方式共同發展。中建材投資浙江民營水泥企業,而后以此為基礎收購整合,僅幾年時間就發展起產量1億噸的南方水泥,僅此合作就使中國水泥產業企業集中度提高6%。為發展碳纖維、高端玻璃等新材料產業,中建材還和掌握技術的民企合資,同心合力較快推進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諸如此類的實例還有很多,我們不必一一例舉。現在要問的是:為什么國企和民企合作共贏能夠成為相互關系的基本面?
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中國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使然。如前所述,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已基本到位。國企民企分處不同領域,互為上下游的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國企與民企之間,自然合作成為主流,“爭利”則成為次要方面。目前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雖然只有30%左右,但多數在行業內居領先地位,或有較強的技術實力。此外大國企尤其是央企的融資能力強,有吸引民企與之合作的引力。民企的優勢則是機制更加市場化、成本較低,少數還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國企和民企合作,有利于雙方的長遠發展,不僅有一般的產供銷合作意義,而且有戰略意義。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小婷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