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哲:今天你鄉愁了嗎?看看中信青年學人怎么說
關鍵字: 鄉愁農村農村社會農村經濟農村文化農村研究文化研究下鄉回鄉讀者們應該記得,去年大約這個時節,一位博士生寫下的回鄉見聞在觀察者網引發熱烈討論并就此刷爆了朋友圈(《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么》)。昨日,一篇十萬加的《黃燈: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如歌如訴,再次叩擊讀者心靈。(這篇文章我們附在后面。)
有趣的是,這兩篇文章均為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策劃作品。這個專業由中文系和社會學系聯合建立,旨在突破純文學的狹小天地,解析當代文化(意識形態)的產生機制,重啟人文知識分子介入更多現實領域的能力。國內和香港均有幾所學校設置此專業。十多年實踐下來,既開啟了人文知識分子的視野,也成為制造更多論文發表機會的手段。無論如何,這個平時相對平淡的學科,在這兩年的年關都意外地通過鄉愁主題刷屏。
相比王磊光的文章,黃燈的文章更多借鑒跨學科研究材料,既有長年下鄉蹲點的賀雪峰三農研究團隊出現,也有多位文學家亂入,客觀體現了文化研究的知識組合,既揪心也讓專業人士有點吃不準。
觀察者網邀請賀雪峰的學生和中信青年學會的研究者們非正式討論這篇文章(主持:余亮;參與者:中信青年學人):
陳柏峰(常年下鄉研究,著有研究鄉村灰社會的力作《鄉村江湖》):文章挺好!有深刻體會,但是外部視角。
李晟(法學研究者,譯有波斯納《資本主義民主的危機》):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應該沒問題,但是代表性……我只能說我能接觸到的農村家庭還沒有這樣的。用這種文學寫法,各個階層都能寫的很悲情吧,包括我們前不久討論過的高校青椒也是如此。
陳柏峰:這樣的家庭也不少,幸福很脆弱。
李晟:是,這篇文章就是讓人感覺幸福很脆弱,不過這個家庭本身也更脆弱一些吧。我剛從常德農村回來,從簡單的觀察樣本出發,似乎普通情況沒這么脆弱。
余亮:我的看法是,個案有個案的價值。但是一個悖論在于:論農村問題文章只要能爆款傳播的,都是無意中滿足了都市網民圈的鄉愁趣味,而對事情本身沒啥幫助。想想前年王磊光那篇博士回鄉爆款文章,基本屬于同類,黃燈這篇更細膩,成為某種文學替代品(此文首發于文學雜志《十月》)。體現了文化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和心性,更能和已經進城的小資讀者產生共鳴互動。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那種熟悉的味道:一邊是國家,一邊是資本,我們夾在中間很無力。
《鄉村圖景》一文作者黃燈婆家的全家福(2006年新年)
陳柏峰:你說得對,所以說是外部視角。作者覺得很慘,農民并沒有。作者的視角有一定道理,也很有意思。(陳柏峰推薦了另一篇農村研究作品,附在文后)
呂德文(三農研究者,著有《鄉村社會的治理》):此文蠻好,細膩。就三農研究專業而言,缺乏總體視野。當下農村和農民是歷史最好時期。解決了溫飽,大量家庭還邁進小康。須知,十多年前都不是這樣。所以,強調悲情有那么點兒矯情。
支振鋒(法學研究者,著有《西法東漸的思想史邏輯》):從經濟上看,農民是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候。但是,從精神層面看呢?恐怕就不一樣了。在傳統上,家族雖然是壓迫的工具,但也是很多人最后的依靠??墒窃诮裉?,小家庭都是脆弱性家庭。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除非是大富豪,一般的中產階層以下,恐怕還是缺乏安全感的。當然,這是題外話了。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察視角。現在社會的特點,就是家庭逐漸的小型化,碎片化,不穩定化,以前一直與之相適應的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有機共同體消失,所以人們才有漂泊不定的感覺,才有更大的不安全感,以及焦慮感。所謂脆弱的幸福,大概也與之有關。
雷少華(國際戰略研究者):文中提到結婚早,這個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19歲、20歲的媽非常多,真的是連自己生活都照顧不好,根本沒法管自己的小孩,我當時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年輕一代的媽,根本就沒有母乳喂養的思維,直接買各種雜牌的嬰兒奶粉沖了就給小孩喂。我做論文去過全國不少省的農村,現在留守兒童的確是一個大問題。農村現在第二大問題是垃圾遍地,河道、田間地頭,全部都是生活垃圾。很多地方新農村建設,道路都硬化,但是沒有垃圾處理,由于現代生活方式改變,連蔬菜都是在市場上購買,商品包裝袋、啤酒瓶、硬紙箱子,每天大量的垃圾,讓農村青山綠水只可遠觀。
李晟:作者的外部視角,也包含了知識分子認為自己有責任改變這個家庭的狀況吧。就是說,作者認為自己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也就有責任對家庭發揮同樣的作用,把家庭從農村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所以也就有很強烈的外部視角,而不是進入到農民自己的體驗中去。而這個家庭恰好又存在自己特別的內在問題,所以外部視角看來就更悲情一些。
陳柏峰:也模糊觸及了階級生產問題。
呂德文:說農民安全感,現在也很好的了。幾十年沒有大的社會動蕩,農民還可以有退路。當然了,社會價值的巨變是事實,可這不是農村問題。
黃燈嫂子帶返鄉的兒子在菜園
余亮:文章最后觸及資本下鄉問題,你們怎么看?
呂德文:資本下鄉是很有問題,她只是提了一下。資本下鄉倒不一定和土地私有化有關,但資本天然會排斥社群,加劇村莊瓦解和農民分層,社會關系前所未有地資本主義化,這才是巨變。
李晟:我倒覺得這種悲情敘述恰好可能會成為資本下鄉的一種合理化論證,指出農村現在已經崩潰,只能靠資本下鄉來解決。
雷少華:不必去從作者寫作動機和手法去看農村,也許她講的是一個案,不過現在農村的結構在資本、城市化以及更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下,已經打得很散。本來把人民組織起來,是我黨最大的能力之一。如今基層組織基本崩潰,人心也散了。老百姓身邊的事情沒人管,原有的血緣為紐帶的宗親勢力也很弱化,年輕人更沒有畏懼感,所以宗教勢力趁機填補這個真空,很多地方賭博成風。
農村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地方基層組織徹底崩潰,尤其是基層黨組織已經名存實亡。公共建設沒有人來組織和動員。我們學院被安排了一個扶貧鄉進行對口支援。實際上國家給這個貧困鄉的資金支持不小,但是根本沒人愿意出功出力。國家給的道路硬化的資金,有利于每一戶人家,但是農民不愿意出功出力。最后靠鄉鎮用威脅的辦法,逼著每家出勞力,才完成了道路硬化,把國家給的錢才花出去。
研究社會學的新疆籍青年學者祖力亞提·司馬義提出了一個有趣又動人的問題:
文中所述與費老《鄉土中國》筆下農村的和諧田園生活是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農村?
呂德文:費老的是,或者說兩方面都不準確。費老的敘述不是說農村是和諧田園,他只是描述了鄉土中國的基本制度構架。只是很多知識分子愿意從好的方面去理解而已。事實上,這些制度架構后面,存在階級壓迫等問題。所以,把費老的描述和毛澤東等人的觀察放在一起看,農村才是真實的。
現在同樣如此,說農村家庭脆弱是事實。可問題是,現在的農村已經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十多年前農村溫飽還沒解決,有多少悲歡離合,只是沒人去關注而已。現在大多數人進城了,有鄉愁了,倒是關心起這些問題來了。所以啊,鄉愁本身也是這個美好歷史時代的一個縮影啊。
我們就用呂德文的回答作為這次討論的結尾,更深的討論和介入等待更多的聰明才智和實踐能力。感謝王磊光、黃燈等分享自己的鄉村經驗,感謝青年學人腳踏實地的調查和討論。每逢春節,人們的心中泛起鄉愁,這也是中國人不忘故土的情懷體現吧,惟愿這情懷能通過新思想新技術新產業真正逐步解決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
黃燈文中配圖:農村廢棄的老宅
等風來解讀:
資本下鄉是對的,關鍵問題是下鄉后利潤怎么分配。不否認建國70年,確實虧欠了農民很多,土地的使用權是對他們傾向性的補償,如果資本下鄉真的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確比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更安全,效率更高,產出更多。如果提升的這部分價值能有效回饋給農民,那么農民就有機會得到基本的保障。工業化的農業生產,如果再能留住勞動力人口,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社會問題更容易解決。
怕的是資本下鄉的經被念歪了,農村出現赤貧人口,那中國社會離動蕩就不遠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布林肯承認“開打前就給了”,俄方回應 評論 67央行宣布將擇機降準降息,“擇機”以何為標志? 評論 114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評論 172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評論 155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評論 294最新聞 Hot
-
被逼急了,格陵蘭島總理:是時候獨立了
-
美媒直呼:啥都能威脅國家安全,美國完全走偏了
-
“到2030年,中國本土數學家將能引領世界”
-
密謀推翻馬爾代夫總統?印度回應
-
域外調查惹惱國際奧委會,“2034鹽湖城冬奧會有點懸”
-
欲爭奪歐洲最大電動車市場,但英國國內阻力不小
-
土耳其喊話歐盟:他不干,我干
-
“沒想到拜登竟會如此對待盟友!”
-
司機留信曝光:同胞們醒醒吧,美國快病死了!
-
特朗普炮轟:英國犯下了大錯!
-
盧卡申科:計劃訪華,事關未來
-
特朗普“封口費”案將于1月10日宣判,“但不會入獄”
-
“美國沒能改變中國”,布林肯一聽急了…
-
事關中國FK-3,塞爾維亞:這是一個“里程碑”
-
“中國真出手怎么辦?企業緊張研判…”
-
以己度人?“中方為了談判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