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蘭克林·福爾:臉書的事情說明,是時候規范互聯網了
關鍵字: 美國互聯網臉書扎克伯格劍橋分析用戶隱私個人信息泄露【翻譯/觀察者網黃悅】很多人樂于見到天才少年被輿論生吞活剝。諷刺的是,那些成日追求病毒式傳播的政客,這次都將對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落井下石。他們會把他逼到絕境,牢牢釘在罪惡的恥辱架上。這場面定是一場刺激的媒體盛筵,但饕餮之后,政策真空仍然無法填滿。
隨著臉書丑聞被公諸于世,聲討大型科技公司的聲浪越來越高。然而其中憤怒的情緒蓋過了思考。目前,針對臉書平臺上的政治廣告進行監管的提案在美國國會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熱情的支持,但這一法案幾乎無法對該公司的權力或利潤起到任何遏制作用。確切地說,這條法案根本不會觸及核心問題:因為政府在個人數據保護方面是缺位的。
美國《大西洋月刊》編輯弗蘭克林·福爾3月21日刊發評論文章:《是時候規范互聯網了》
數字化生活最根本的事實是,美國的互聯網行業真正成型于20世紀90年代的自由意志主義狂潮中。隨著私人企業從政府機構手里接過剛孵化的互聯網,民眾暫時遺忘了代代相傳的公民本能。美國未能像對待金融、航空或農業那樣,為互聯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規則,以保障民眾安全和憲法價值觀。
對處于互聯網安全辯論第一線的活動人士來說,美國網絡治理薄弱的缺點顯而易見,而大多數臉書用戶也已經意識到其危害性。但人們對數據濫用只有個抽象的概念,對數據如何被當作利器反過來傷害用戶缺乏形象的認識。直到臉書在2016美國總統競選中推波助瀾的角色被曝光,人們才如夢初醒。如今臉書似乎不愿徹底承認錯誤,使人不禁更加懷疑其動機和手段。隨著媒體的報道,各種可怕的事實浮出水面,公眾或許很快就會意識到,正因為美國互聯網法律太薄弱,臉書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退一步看,整件事更加清晰:臉書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剔除隱私。該公司的目標就是誘使用戶分享個人信息——也就是其所謂的“極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而后對用戶進行監視,利用數據洞見提升網站黏性,并根據用戶定位精準投放廣告。盡管扎克伯格口頭上表示尊重隱私,但他曾經非常坦率地表達過真實想法。2010年他在一次領獎儀式上聲稱,個人隱私已經不再是一種“社會規范”(很久以前,少年得志的扎克伯格曾把放心讓他接管個人數據的用戶稱作“傻X”)。臉書公司的管理層似乎很清楚使用自家產品的后果。不久前,臉書公司的一名代表在討論會上承認,他為防止個人權益受到侵害已多年不使用臉書。
出于某種意識形態,我們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對待隱私。這樣看來,最近關于劍橋分析公司的鬧劇應該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臉書毫無顧慮就可以把用戶數據交給劍橋分析公司的江湖騙子,既沒有花費一點時間對其進行審核,也絲毫不擔心他們收集如此多敏感信息究竟打的什么算盤。這不是一起孤立事件,臉書和第三方應用程序開發者之間簽訂了惡魔的交易,向其提供數據采集的接口。臉書需要和第三方開發者搞好關系,通過它們的應用程序誘使用戶在臉書上花更多的時間。即便已有批評者強烈地表達出擔憂,臉書對數據采集仍然維持著寬松的標準。
扎克伯格或許相信,沒有隱私的世界更美好,但今天我們終于看到了這種愿景背后的成本。劍橋分析公司以及更多懷有惡意的人可以隨意獲取我們最隱秘的信息,并試圖操縱我們的政治觀點、思維習慣和消費模式。數據好比我們個人內心世界的X光照片,而它卻被臉書變成了商品并在用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販賣給他人。
歷史上每當面對剝削性的力量時,美國人總會要求政府提供保護。比如銀行可能利用人性弱點壓榨缺乏金融知識的民眾,法律則為民眾提供兜底保護,防止金融數據商品化。如果食品制造商在產品中添加可怕的成分,政府會強制商家公開詳盡的成分列表。又比如交通系統誕生后,政府立法限制車速并規定駕駛者和乘客系好安全帶。誠然,上述法規都存在漏洞,但總比沒有法規強得多,這已是不容置疑的共識。我們有必要將這樣的歷史模式應用到網絡新世界中。
幸運的是,美國無需在黑暗中摸索著立法。今年五月,歐盟將開始實施一套被稱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的法律。過去一段時期以來,歐洲國家已經設立了一系列機構和條例來管控和限制科技公司的越界行為。即將出臺的新制度將為整個歐盟設置統一的標準,強制科技公司清楚地解釋收集用戶數據目的何在。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也理應受到贊賞。它將賦予公民更大的權力來限制數據的使用,以及清除自身數據的權利。
今天,美國應當根據自身價值觀與傳統,建立本國專屬的互聯網監管機制——數據保護局。我曾在拙作《無思想的世界》中解釋過,之所以為該機構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它與環境保護局的命名方式相映成趣。環境和隱私之間存在某種相似之處,它們都將在完全自由的市場中遭到毀滅。商業固然為空氣、水、森林帶來了損害,但我們也對牟利性環境開發加以重要的限制;對待隱私也需要如此。像歐洲一樣,美國公民也應有權利從無所不包的服務器上清除個人數據。在新規下,公司不應將監控和采集用戶數據設為默認選項,使他們不知不覺的喪失隱私。
當然,設立數據保護局也會引起大量質疑。我們難免擔心,有權有錢的人們將利用新的數據法規打擊不討他們喜歡的新聞媒體。但幸好美國的法理學體系比歐洲對新聞媒體更為友好,可以通過修訂法案保護新聞報道。何況,目前數據泄露的現狀給民主造成的風險比媒體受限更可怕。一旦隱私從社會上消失,就再也無法回來,就好比一旦體制弱點被煽動者利用,政治規范就可能再也無法恢復。
劍橋分析公司靠一款應用程序誘使臉書用戶交出私人數據。仿佛是惡魔的玩笑一般,他們給這款掩人耳目的產品起了個十分直白的名字——thisisyourdigitallife(這是你的數字生活)——它仿佛在告訴你其背后存在著龐大而可怕的剝削。如果我們今天能在責罵和宣泄之外多一點理性,我們的數字生活不必是這個樣子。
(觀察者網黃悅譯自3月21日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觀察者網楊晗軼校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原標題:弗蘭克林·福爾:是時候規范互聯網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馬力
- 最后更新: 2018-03-31 08:40:36
-
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