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突兀,當你告訴我福島真相
關鍵字: 福島福島核泄漏福島媽媽嘉人雜志雅安地震東京電力公司日本地震福島救災媒體尊敬的觀察者編輯:
你們好。
觀察者網近日轉載了時尚雜志《嘉人》的一篇文章,講述一位日本福島母親的心路歷程。她曾在叛逆期周游世界,如今覺得福島已不堪居住,便憑著當年積累的經驗和語言能力,選擇攜女兒遷居柏林。
《嘉人》的這篇文章在我看來是頗有些突兀的,而且有好幾重。
第一重突兀在于發文的時間。這期《嘉人》發行時,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福島早是遙遠的回憶,冒出老鼠咬斷電線導致停電的新聞,在整個輿論場里也只是一晃而過。
不過雅安地震發生后,不少媒體和微博用戶又想起了福島,突兀的《嘉人》似乎成了“先行者”。
例如,由騰訊原創,在網易論壇和微博上流傳甚廣的一張圖片試圖比較中日兩國在地震后的“不同表現”。
網易的讀者和部分微博用戶也很配合,說:“日本7級地震啥事兒沒有跟玩兒一樣”。他或許只記得福島的某次余震,忘了7.3級的阪神地震。
大V也不知道震級與地震烈度的區別,也不知道日本房子同樣會倒,但會發明“恐嚇式口號”這樣的詞組。
鳳凰網技高一籌,從房子進化到電信運營商,只是沒有提電網運營商。
有的網民籠統地比較秩序,但沒提出什么證據。
中國網則更是高屋建瓴,要學習日本的危機意識,大贊日本“從中央到地方的危機管理體制,大力提高了全國的應變能力”。
看了這些不難發現,突然涌現的這些對比、經驗,不僅沒有消除《嘉人》文章的突兀感,反而更添一重突兀:就國內網絡而言,流傳的福島救災信息大多是正面的,像這位日本母親那樣的激烈指責很難見到。
有的人為了贊揚而贊揚,甚至能將黑的說成白的。
例如,《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在抗震建筑上必須向日本學習》,稱“日本地震海嘯之后,政府完成重建的目標是10年,建筑重建至今還沒有完成”,贊揚日本“認真”。但事實上,東日本大地震2年后,災區重建工作停滯,30萬人無家可歸。受災最嚴重的巖手、宮城、福島三縣共有56戶住房重建完畢,約占該地區24274戶重建計劃的0.23%。主要原因當然不是什么認真,而是建設用地都無法保證。
震后救災不力,竟然能被美化成“預防對策長足進步,相對忽視震后對應”。
《嘉人》的這篇關于日本的負面文章,還有第三重突兀:它竟然只能在關注母愛的時尚雜志中偶爾露一下臉,而不見于心懷天下的廣大時政媒體和大V名博。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我想大多數讀者和我一樣是心知肚明的,看看上述“對比”和美化就能明白。
好在我們還能從觀察者網旅居日本的觀察員劉元海、日本問題專家潘妮妮和陳言等人那里了解福島的真實狀況,分析日本在福島救災中的得失與“體制問題”。
同樣令我欣慰的是,很多網民已擦亮了眼睛,例如對前述專題斷章取義的質疑:
話說回來,盡管我能理解很多媒體不刊載不轉發的突兀,卻解釋不了《嘉人》刊載此文的突兀。
不過,看了觀察者網的編者按后,我倒有些明白了。因為《嘉人》還把其他“逃離”主題的文章放在了一起,比如“逃離”北京的霧霾。
突兀消退,糾結又起。福島與北京的相同點在哪兒呢?福島的禍根是私企東電隱瞞災情,北京的禍根是地形與劇增的私家車。私企巨頭與普通有車族顯然不能相提并論。福島的輻射幾乎人人談之色變,而北京關注的PM2.5其實沒幾個國家敢亮出來作環保標準,兩者顯然也不能相提并論。因此,硬要將逃離福島與“逃離”北京湊在一起,怎能不讓人糾結呢?
當然,我也只能猜測一番,無法證實《嘉人》編輯的真實想法,正如我們無從證實逃離福島、“逃離”北京者的真實想法。
日本幅員雖不如中國遼闊,但在世界上看也不算彈丸小國,要找個沒有輻射的地方安身立命應該不是難事吧。但這位福島媽媽卻毅然決然地,一腳跨過大洲,突兀地殺向柏林。在濃濃的母愛之下,誰能說清她內心到底有幾重突兀、幾番糾結呢?類似的,要“逃離”北京霧霾的人,在“歇斯底里”的背后,又有什么想法呢?這或許是永遠無法回答的謎題,抑或不需回答吧。
祝好。
軒父
各位觀察者網的讀者們可以在相關文章中點擊查看更多其他網友的評論,您也可以在@觀察者網 微博上留言,或者加入我們的騰訊讀者群:250850954 與我們互動。同時也歡迎您給我們投遞稿件進行交流:pr@guancha.cn (郵件抬頭請注明“編讀往來投稿”,并隨信附上您的姓名、住址、郵編,我們將會在10個工作日內通過平郵給您寄出一份最近一期的《社會觀察》雜志)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朱八八
-
他倆赴北卡最后沖刺,僅“幾步之遙” 評論 84伊朗最高領袖警告,美國:我們約束不了以色列 評論 118“非洲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提供重要投資” 評論 52上萬個政治團體砸錢,2024美國大選已花費147億美元 評論 165觀學院直播廳:美國大選前夜透視 評論 5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