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巴西什·喬杜里:莫迪為何對習近平如此熱情?
關鍵字: 印度中印關系習近平習近平訪印莫迪貿易伙伴雙邊貿易外國投資龍象之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開始訪印之旅,他應該發現“越過喜馬拉雅的握手”比平常要熱情得多。
印度準備克服對其巨鄰的反射性猜疑,向中國資金打開閘門,而習近平則以打開支票簿作出回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像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所說的,這兩個亞洲大國的關系將出現“飛躍”。
在提到中國和印度時,有大量的語言,從“印中人民是兄弟”到“中印大同(Chindia)”,這些說法美化了一段令人擔憂的關系。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邁達巴德會見印度總理莫迪。
但上周在北京為習近平的訪問敲定細節的這位印度情報局前負責人的話反映出,在印度也吸引中國的同時,印度的戰略前景出現了支持中國的更深入變化。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副教授郭穗彥說:“隨著雙邊貿易的驚人增長,以及在金磚國家等框架下的關系提升,印度對中國的重要性已經提升到了新高度。中國將印度視作最重要的戰略伙伴之一。”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后,雙方互相拒斥達20年之久。隨后,中印開始小心翼翼地緩和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國逐漸加強了交往,特別是在經貿領域。但因中印邊界和主權爭議而起的互相猜疑,常影響雙邊關系的發展。現在,開始有了轉變的跡象。
新德里的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賈甘納特·潘達說:“印度戰略家們強調,中國政府在設法接觸印度。這推動了對我們對華政策的重新評估。”
盡管印度外交政策有著很強的連續性,對中國的重新評估也持續了一段時間,但自納倫德拉·莫迪5月份上任以來,這個過程加快了步伐。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新總理的經濟優先政策和他的國際視野相關。
莫迪勝選的主要因素是,他承諾將挽救糟糕的經濟。當印度一度強勁的經濟增長,跌至5%以下時,正是他在古吉拉特邦的政績和支持投資者的名望,推動他在全國政界平步青云。
莫迪經濟學的核心是吸引外資,為數百萬印度青年創造制作業就業。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中國和印度:和平的展望》(China and India: Prospects for Peace)一書作者喬納森·霍斯拉格說:2004年至2011年間,中國在已有1.12億制造業就業的基礎上,又創造了1600萬個崗位。相比之下,印度僅在1100萬制造業崗位的基礎上,新增了300萬個。在2030年前,每年都有650萬印度人加入勞動力大軍,就業形勢將更為嚴峻。
印度殘敗的基礎設施和惡名遠播的官僚主義對解決經濟問題當然毫無幫助,迫使印度實業家轉投他處。2012年,中國在印度的投資總計6.57億美元,而印度對華投資已達到7.23億美元。莫迪滿世界為印度拉來制造業投資,許諾他們將得到“紅地毯,而非紅捆繩”(觀察者網譯注:英語red tape,指官僚習氣)。
聚焦在印度就業領域來看,中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成功吸引了中國投資。現在,人們期望他能在國家層面成功復制古吉拉特模式。他迅速行動,移除制度障礙,幫助中國更大范圍地投資。印度人對中國深入本國存有疑慮,這需要莫迪使盡渾身解數,動用其頗為有名的行政手腕才能克服。不過,他確實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印度媒體最近報道,印度商業部要求國內外事務相關部門規劃出明確的對華戰略,確定中國投資會成為安全威脅的領域和地區。商業部稱,其余的領域應該制定明確的政策,對中國投資打開大門。
一位印度商業部官員向印度財經新聞網站《金融快線》(Financial Express)抱怨稱,2000年4月至2014年4月,印度只從中國吸引了3.13億美元投資,而同期從英美分別吸引了200億和120億美元投資。
中印間進出口失衡日益嚴重
安全威脅是鐵路和港口等印度“戰略資產”到目前為止仍禁止中國企業涉足的原因。上任后,莫迪取消了對鐵路行業外國直接投資只能占49%的限制,并明確表示將在該領域尋求中國投資。
中國也在投桃報李。中國駐孟買總領事劉友法對當地媒體說,中資企業有意參與印度鐵路現代化和高速鐵路計劃,投資項目的總價值可能高達500億美元。
日本與印度的密切關系令北京感到擔憂,它怕美國和日本試圖將印度拉入它們的勢力范圍來遏制中國。
中國還將宣布建立兩個工業園,專門制造汽車和電力設備。建立另外兩個工業園的談判正在進行,一個主要生產紡織品,另一個專注食品加工。
除了大力推動就業和外國投資,這些大規模投資項目還可以減緩印度對于貿易關系傾斜的擔憂。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近700億美元,但印度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從2001-2002年的僅10億美元增長到現在的400多億美元。印度還抱怨貿易的質量,因為中國主要從印度購買原材料,卻向印度出口成品。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教授喬納森·霍爾斯拉赫說,印度當前對中國的態度類似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日本的態度。他說:“與當時的中國一樣,印度迫切需要外國投資,因此愿意在領土爭端中表現出更多的實用主義。”但他補充說,這可能不會像印度預料的那樣奏效。
“中國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支持其他國家振興制造業,因為它目前還不是高收入國家,而且面臨艱巨的經濟改革。”
但很多印度人相信,中國人口老齡化和升級產業鏈的決心,會促使很多勞動力密集行業遷移出來,為渴求工作崗位的印度創造難得的機遇。
《印中關系:邊界問題及其他》一書的作者佐拉瓦爾·辛格說:“有兩個因素推動印度向中國靠攏。需要一個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的理念已經過時了。在中國崛起、俄國復興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多極化已經重回印度外交政策的視野。印度正告別以美國為中心的外交政策,而莫迪以亞洲為中心的觀念,加速了這一變化。他直白地拒絕了美國式的遏制中國策略。而在前總理辛格執政期間,印度由于擔心美國在外交上的報復,因此在面對中國時,多少有些冷淡。但在莫迪治下,印度的自信心要強得多。”
印度以亞洲為重點,并非新鮮事。1991年起,印度就追求“向東看政策”,向距離較近的國家示好。但現在,當莫迪上臺后,步調和重點發生了可明顯感知的變化。印度外長斯瓦拉杰上個月在河內講話時,明確指出:“不能只是觀察了,現在到了行動的時候。我們將有‘向東做政策’。”
印度對周邊有了全新的興趣,這為合作創造了更多機會,特別是因為習近平的某些標志性項目是跨國界走廊,如“新絲綢之路”。這些項目的目標是重建古代的海陸貿易路線。
位于華盛頓的“薩繆爾斯國際”咨詢公司的助理研究員索拉布·蓋普塔說:“這可是頭一回,兩國在鄧小平的格言——‘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需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國內政局的穩定和國際和平的局面’上達成一致。中國人已經致力于維護這樣的環境,現在,新德里也開始認可這一思想,并認為那些跨國界走廊也是印度國家利益所在。”
據蓋普塔所言,在印度加入中國主導的上合組織,并接受中國提議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北京計劃讓該行為跨地區走廊項目提供資金)后,未來幾個月內,兩國全新交往的成果將得以體現。
“周邊國家(即對方)第一次成為中印關系的核心,開啟了合作的大局面,而非地緣政治的大棋局。”蓋普塔說。
(觀察者網譯,部分譯文摘自《參考消息》)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他,殺死了美國司法” 評論 63五角大樓“緊張”:一旦他下這種命令,該如何應對? 評論 169這個對華“鷹派”,即將回鍋? 評論 158“歐洲人付錢,中國人建造,當然全歸功于中國” 評論 167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279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