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德:珠三角——新崛起的未來全球最大城市群
最后更新: 2019-09-14 12:54:59【文/貝恩哈德·桑德,翻譯 觀察者網/武守哲】
夜幕垂了下來,空中閃爍著的繁星撕裂開厚厚的云層,讓它覆蓋下的港灣透出橘黃色的暗光。站在橋面上,你會疑惑橋的那一頭到底通往何處。海平面上矗立著一座人口稠密的城市——700萬人口的香港,它的北面不遠處卻有個1300萬人口的深圳,旁邊還有800萬人口的東莞和1500萬人口的廣州。
在白天的塵霾中,這座大橋依然可以看得十分清晰,遠遠地探出公開水域之外。它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和廣東珠海的大型跨海通道,名叫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蜿蜒覆蓋的整個區域就是珠三角——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城市群。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壽命有120年,能抗擊烈度很大臺風,這“鋼鐵長城”就像一座紀念碑,象征著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的崛起。
港珠澳大橋(圖源:明鏡周刊)
中國長達40年的經濟奇跡就肇始于這片區域,當年的小漁村變成了大城市,大城市又進一步連成了城市群。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珠三角人口規模不過1600萬左右,而今則超過了7000萬。
珠三角的面積看起來并不大,比波羅的海沿岸的小國立陶宛還要小,但是輸出的經濟總量則比整個俄羅斯還要多。如果珠三角區域可以算作一個國家的話,它的經濟總量可以排到世界前20。
即便如此,目前的珠三角仍無法匹配中國政府發展經濟的野心。今年二月份中國共產黨在制定珠三角經濟規劃時指出,必須要向東京、芝加哥和舊金山這些日美大型城市群吸取經驗,打造成全世界最先進、最開放的有中國特色的港粵澳大灣區新型大城市群。美麗的珠江就像一條彩帶,把各個城市連在一起。
珠三角——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群
陳亞雷(音)來自珠三角的北部城市——廣州。他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是1993年,那年他才15歲,當時他和一群天才少年們一起去參加數學競賽。“現在想起來仍感覺非常魔幻”,他回憶說,“那時的香港是如此發達和先進,連空氣都是完全另外一種味道,我感覺自己去了另一個世界。”
今天的陳亞雷已經41歲了,他在香港當一名金融咨詢師,每天在珠三角的各個城市中來回穿梭。他說:“今天的香港看起來太小了,而且很老舊,生活成本也很高,再看看深圳和上海,香港已經落后了。”
改革開放之初,香港處在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最前沿地帶,作為“通風口”嘗盡了各種政策優惠的甜頭。幾十年下來,陳亞雷認為香港的發展模式不可能再享受以往的增長紅利:“整個大灣區的崛起讓香港的地位變低了,但是如果從中國經濟的整個構架上看,珠三角提供了一個相當經典的經濟模版,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中國的領導人們喜歡制定長遠的大計劃,其中一些計劃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比如有著千萬億投資的“新絲綢之路”計劃比西方的預判要順利的多。19世紀的巴黎大區,20世紀的紐約都是大城市區發展的成功模版,中國能移植他們的成功經驗嗎?
如果仔細觀察大灣區九個最大的城市和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區,其中的差別相當微妙。深圳已經成長為了中國的硅谷;制造業重心東莞能產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牛仔褲;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電冰箱和空調都產自佛山。而香港則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之一,澳門的博彩業的營業額也早是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六倍還多。
、
暮光中的深圳(圖源:明鏡周刊)
但現在中國經濟處在轉型期,和美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對抗也迫使中國必須轉變其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不能再滿足于充當世界工廠。企業必須要更有創新能力、效率和競爭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國企業必須要在技術上搞清楚產業升級的原發動力,當然也離不開和全球金融圈的融入和操作。
對香港和澳門來說完全是另一種情況,雖然它們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做了主權移交,回歸了中國,但是保留的原有的政治、稅務和法律制度,增加了治理的復雜性。
如果珠三角算成一個國家,它的經濟規模目前可以進入世界前20,陳亞雷說:“香港本土的年輕人目前比較郁悶,因為他們的工作機會和大陸相比要少。”
不同的政治模式下,珠三角可否能做到無縫銜接式的社會一體化?香港和澳門可否一方面保持自身特色,同時又可以和其他十一個珠三角城市展開有力有序的競爭?
在歐洲,某些城市群發展到一定規模后人口增長就停滯了,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和菲律賓在城鎮化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甚至有了反城鎮化現象。總人口已經達到7000萬的珠三角,即便是有一整套強有力的頂層規劃,它的發展潛力還有多大?
世界四大大型城市群對比:大灣區GDP總量1.6萬億美元,面積5.6萬平方千米,人口7100萬;舊金山灣區GDP總量0.8萬億美元,面積1.79萬平方千米,人口770萬;紐約城市群GDP總量1.7萬億美元,面積2.15萬平方千米,人口2020萬人;東京城市群GDP總量1.8萬億美元,面積3.69萬平方千米,人口4400萬人。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 武守哲 
-
【中國穩健前行】高度文化自信為發展校準航向
2019-09-14 11:57 -
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逝世,曾執導《城南舊事》
2019-09-14 11:10 中國電影 -
新生兒因姓氏生僻被勸改姓?官方回應來了
2019-09-14 10:57 -
驢友從巖石跳下摔斷腿被困,消防員徒步19小時救援
2019-09-14 10:35 -
男子泡酒時被蜇暈在地,蝎子爬滿全身…
2019-09-14 10:26 -
餛飩藏蟲蛹,湯里漂蜈蚣...4萬多的月子會所,讓產婦吃這個?
2019-09-14 10:10 -
最勵志司機一邊開車一邊掛水?交警有話說
2019-09-14 10:02 -
中秋佳節,習近平這些“家常話”格外暖心
2019-09-14 09:22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鞋子本來就便宜,刷信用卡還能再8折?有陰謀!
2019-09-14 09:16 中國雷人秀 -
這哪是成風化人的教材?這是煽動仇恨的傳單
2019-09-14 08:59 香港 -
江西這縣宣布:高中免學費,交了的全部退還
2019-09-14 08:54 -
李嘉誠“改口”:寬容不等于縱容
2019-09-14 08:47 香港 -
“微博網警”查女網友個人信息求交往?鄭州警方:查!
2019-09-14 08:28 -
在香山,重溫趕考初心
2019-09-14 08:24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想一人“包場”玩過山車?來香港迪士尼
2019-09-14 08:11 香港 -
一家四口都被抓的正廳級“保護傘”,80后兒子被公訴
2019-09-14 08:01 廉政風暴 -
新疆瑪湖10億噸級大油田整體勘探再獲重大進展
2019-09-14 07:43 -
事關3億多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李克強開會定了這些事
2019-09-14 07:33 醫療改革 -
中秋假期首日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1370萬人次
2019-09-13 22:58 -
茂名警方回應“男子懸空支撐高樓外墻墜亡”:未接到相關警情
2019-09-13 20:39
相關推薦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85“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95“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27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06“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203最新聞 Hot
-
她又來:我們憑啥給中國“割地”?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
總不回家,“粘人”的世界首富在“宇宙中心”租房住?
-
特朗普表態,“避免一場大戰”
-
“西方給了你一切,但我不是你仆人”
-
美國批了,馬斯克:不愧是搶錢冠軍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德國開懟:畢竟胡說八道也算自由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
他后悔了
-
“連續三年低于更替水平”,2024年越南生育率創新低
-
“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